□夏姗姗
所谓“制之有衡,行之有度”,制度先行已然成为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者和制度发布者的初衷是通过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念在嘴上、记在心上,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经文不差,小和尚不念经或者念歪了”的现象,制度“强化”往往成了“墙化”。
制度“墙化”不仅是说制度的执行者,存在着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的行为。走进单位办公楼或项目驻地,墙上各种规章制度琳琅满目,很是热闹,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制度从起草、发布到推行,缺少权威性、严肃性。基层单位一看,反正你上级单位“雷声大雨点小”,那么他们是不是可做可不做,干脆就不做了呢?有的基层领导人对制度“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布的,为什么发布,需要做什么工作,更何论指导办事人员落实制度,推进工作。
制度“墙化”还表现在制度的发布者。有些制度推行可能是突发的、紧急的要求,起草部门铆足了劲、花大力气、紧锣密鼓地推出这些制度来,却缺少基层数据、缺乏调查研究,存在不合理性,与基层实际脱离。基层单位能够对标执行的细则少,宏观笼统的多,花样文章,中看不中用,指导性不强。特别是推行过程中,监督指导严重不到位,基层单位不知道自身做得对不对,该找谁指导,慢慢就执行走样,或把规章制度束之高阁。
强化制度建设,笔者觉得至少要建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意识包括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到领导的角度想问题,站在员工的角度找办法,及领导之所急,及员工之所需。二是要加强调查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坚持遵循和践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整章建制的过程中,也应该把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制度正式出台前,不妨广泛征求意见,不仅是听领导怎么说,更要看员工怎么想,让规章制度有思想性、有生命力。三是树立反刍思维。反刍,这不是指心理学中抑郁消极心态,而是种逆向思维,带着问题去工作,按现在流行的字眼就是“回头看”,敢于向领导问效、敢于对问题较真、敢于对事件发声,多方收集意见,以便于下一步工作改进,也确保各方工作紧密衔接,特别是要与基层单位“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