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有这样一个企业,她走在隧道施工的最前沿,她引领着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领域的发展方向,她是——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按下了公司承建的“安格连-帕普”铁路的通车启动键、按下了中乌友谊键、按下了对中铁隧道的肯定键。
“你们为西部贫困人群打开了致富的大门。”李克强总理视察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时指出。
一次次肯定,成为中铁隧道股份前行的动力。一年来,公司以提升效益为中心,以强化执行为重点,以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为改革动力,围绕“三变三不变”(发展规模在变,但企业奋力前行之初心不变;管理模式在变,但谋求跨越发展之初心不变;市场形势在变,但助力时代建设之初心不变)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引领 不断提升行业话语权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1项、QC成果21项;詹天佑奖2项……2016年,中铁隧道股份获奖频频,硕果累累。
组织“院士行”活动,王梦恕、周富霖等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公司佛莞城际铁路三标项目研讨“水下大断面盾构隧道建设”课题;公司先后举办了岩石隧道掘进机工程、大直径泥水盾构、钻爆法、TBM盾构施工等技术研讨会,探讨和引领了隧道施工前沿技术。
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告破。《跨江越海大断面暗挖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是总公司“十二五”十大优秀科技成果之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解决了跨江越海大断面暗挖隧道在修建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并创新构建了跨江越海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三大技术体系。引松供水项目,实现了TBM(硬岩掘进机)成功穿越近8000米灰岩岩溶地层,最高日进尺70.8米、月进尺1226米,创造了国内敞开式TBM月掘进施工纪录;引汉济渭秦岭隧洞项目,攻克了秦岭输水隧洞岭南TBM段岩爆处治难题。
2016年,公司编制了《盾构隧道有粘接环向预应力工程技术规程》等行业、学会标准4项,有力提升了在盾构隧道施工领域的话语权。
管理创新 新思路新做法成效显著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营工作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只有拿到活,我们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中铁隧道股份总经理赵全民说。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在内部提出了“郑万经营模式”,拟上新项目人员从项目设计阶段介入,严格按照营销责任矩阵开展工作,做到“理念引领,超前运作”,确保项目的先天经济效益。同时,公司树立“郑万模式”“规模经营”“属地经营”“引导经营”四大经营理念,通过经营摊薄成本,实现降低公司成本费用率的目标。2016年公司新签合同额181亿元,创历史新高。
公司以“首件制”管理思路为统领,以“首件制+工序分析+成本分析+刚性上缴+信誉评价”作为项目施工管理的主线,大力实施工程项目进度节点考核制度和工程巡检制度,保障了施工有序可控。
落实“降本增效”的成本管理思路,公司实施“成本分析”首件制现场推进工作,形成了责任成本管理手册,强化工程项目成本合规性管理;推进收尾项目治理和清概确权工作,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强化治亏工作,形成了“开源+内控”的管理体系。
公司“走出去”学习国外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先后派出两批优秀团队赴新加坡参观学习,并在佛莞城际、衢宁铁路、太焦铁路等项目推广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强化两大禁令法则落实,落实安全工具箱管理,推出安全质量环保管理模块,规范了项目安全管理。
公司推行“系统高管+系统部门+项目经理部+项目对应部门”的系统理念,提升了后台管控能力和效果。推进作业层建设,开展“我的老班长活动”评选等活动,发挥了班组长在生产一线的管控职能。
党建文化 软实力提升发展自信
一年来,公司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发展硬实力。在引松、引汉济渭两个项目涌水期间,公司相关项目千里驰援、共抗涌水,展现了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困难与风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6年,公司启动并开展了“党旗飘扬”党建主题活动。“党旗飘扬狮子洋、提质增效做贡献”等品牌已初具影响力。通过“不忘初心党员先行”党员争先活动、“重温长征精神凝聚企业前行力量”活动、“我是党员我争先”亮身份活动等,有力凝聚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合力。
公司深入挖掘并总结形成了“两个意识、五种文化”(敬畏意识、责任意识,能人文化、学习文化、算账文化、层级管理文化、行为礼仪文化),并推动企业文化在项目落地生根,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佛莞城际铁路三标打造了“狮子洋小镇”文化和以母永奇工作室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文化;吉林引松供水项目打造了“引松人家”特色文化;衢宁铁路形成了“亮剑衢宁、我的责任”的项目精神;太焦铁路项目形成了“久有凌云志、引领太焦线”的项目精神,并打造了“太焦团队、钢铁之师”。
“勇于跨越”永不止步,“追求卓越”永不停歇。新的一年,公司将以“中国中铁三级施工企业20强”第四名为新起点继续奋力向前,为大力推进企业快速转型升级而努力奋斗。 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