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6日
汗水丹心铸就“腾飞路”
——中铁电气化局郑徐客专四电集成施工建设纪实
文章字数:1,862
  从7月15日,两列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交会创造世界纪录,到10月10日开通“满月”,近期,郑徐客专频频在网上受到热捧。这条连接京广高铁和京沪高铁的“金腰带”,确立了中国高铁技术新标准,为中原崛起增添了新的动力。
  而正是中铁电气化局负责施工的牵引供电、防灾等系统,以高质量、高标准,为郑徐客专“高铁奇迹”的诞生提供了动力源泉。
  2014年8月8日,中铁电气化局中标郑徐客专四电集成工程。针对线路标准高、战线长、接口多、工期紧等特点,中铁电气化局抽调参建过京沪、京广高铁的“精兵强将”,将先进的机具设备、充足的资金第一时间齐聚361公里郑徐客专沿线,打响了一场新时代高铁施工“淮海战役”。

攻坚克难 彰显“铁军”风采

  国家多项试验在郑徐客专开展,诸多专利和创新在此线应用,意义之重、挑战之大、情况之复杂,给施工单位带来了严峻挑战。
  随着徐州东动车存车场应急工程、正线接触网工程等节点工程相继完工,2015年底,郑州东枢纽引入施工方案才最终确定,而此时剩余施工时间不足百天,突击大干不可避免。特别是郑州东站是京广高铁等八个方向的交汇处,施工站场正线密集、各联络线纵横交错,安全压力大,是剩余“硬骨头”中最大、最艰巨的一个。担负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企业传统,面对困难,上千名参建职工披星戴月,展开攻坚。
  元月的郑州寒潮来袭,大雪骤降。由80多名职工组成的攻坚突击队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对57组硬横梁架设等任务突击施工,他们上桥爬杆,连续利用20多个夜间天窗点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后续施工扫清了障碍。
  “郑州东枢纽施工非中铁电化局不可,你们立大功了”,郑西公司总经理张锦耀对中铁电气化局组织施工的能力印象深刻,在对比其以往经历以及郑州东枢纽的整体难度,不无感慨地说。
  15天完成55个锚段、12股道的郑州东站徐兰场施工任务;10天完成全线牵引供电远动调试;再10天完成6个新建牵引变电所、22个分区所(AT所)、4个既有所和1052条公里接触网送电,创造了施工难度、施工速度新纪录,被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誉为“中原铁军”的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在家门口再一次获得了满堂彩,彰显了“铁军”本色。

创新驱动 再攀高铁技术新高峰

  工程伊始,中铁电气化局就组织专家实地调研,确保设备系统集成技术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在郑徐客专规范运用,并在增强设备可靠性、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施工效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创新。
  高铁运行中,变电所四台主变压器中两台一组,互为备用。为保证牵引变电所能快速切除故障,中铁电气化局在牵引变电所增设了主变压器第二套保护等装置,实现双保险;将接触网开关操作机构由轴向转动改为垂直移动,增加了开关稳定性。这些举措,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他们将绝缘关节从道岔外改移至道岔间安装,避免了郑济联络线有故障时影响南东联络线进入正线的列车运行,是全国高铁建设首创,使后期接管单位运营维护越发方便简捷。
  中铁电气化局成立了QC小组进行科技攻关,研发了AF肩架安装辅助工具和承力索架设线盘走行架革新技术;优化了42号高速道岔的导高和拉出值,克服了设计时速下弓压不稳的弊端。
  一系列的创新提高了工程质量。联调联试中,整个供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未发生任何故障,再次体现了中铁电气化局强大的四电系统集成实力。

文化助力 传承“高铁精神”砥砺前行

 
  “挑战新时速,砥砺再奋进”的京沪高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铁电化人。如今,“铸郑徐精品工程,建世界一流高铁”的郑徐精神让中铁电化人精神瑰宝再添新光彩。
  项目指挥部本着“争当大国工匠,为高铁站好岗,为高铁铸精品”的精神和理念,对全体员工从思想到意识、从实践到行动进行了一场高铁大培训、大洗礼。他们印发《接触网关键工序施工质量明白卡》2000册,实行《实名制追溯卡》签认制度;通过专门的预配平台仿真计算,对全线19471套腕臂、124682根吊弦进行“私人订制”工厂化生产加工;全国劳动模范、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金牌职工”何军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开办了“何军夜校”,积极开展QC攻关;在“中国中铁十大农民工”史得红等能工巧匠带动下,技术比武、练兵活动蓬勃开展……
  施工现场党徽闪耀,党旗飘飘。他们相继开展了“两学一做”、“郑徐客专党旗红一带一路立新功”、党员先锋工程和工人先锋号授旗等党内主题活动,广大党员为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徐客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时空距离,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得到了极大加强,为沿线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将随郑徐客专一起载入史册。 李小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