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6年高考已过,此时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你是否还有自己当初参加高考时的清晰记忆?此时的你是否仍然觉得对于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试卷,90分已经是一个挺不错的成绩呢?
或许,许多人都会跟你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如果将这张试卷比作我们平时的工作呢?如果每件事我们只做到90%,运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加以换算,答案却是这样:90%×90%×90%×90%×90%≈59%。只需5个“差不多”,你就已经不及格了,更何况实际工作成果的形成将是无数个90%。
鲁班故事、青铜编钟这些将国人“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难觅其踪。作为一个基层工程建设工作者,在平常工作中,我们说得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已经慢慢变成了“差不多”“还可以”“过得去”。正如5个“差不多”就会不及格,在施工生产中,发现钢筋连接套筒没拧紧,“过得去就行”;测量中放线偏差一毫米,“差不多就行”;材料管控不严,“能用就行”;高空作业人员不系安全带、隧道施工不戴安全帽,“只要不出事就行”……总是秉着“差不多”的管理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安全质量事故,轻则返工,重则伤人伤财。
当我们在回过头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时,会发现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足,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缺乏“工匠精神”的惰性思维,将粗糙与极致、低劣与卓越的界限用“差不多”模糊了所致。
俗语有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我们每个人差一点,每个环节差一点,累加起来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这些现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管理人员以追求精益求精的姿态和“工匠精神”去慢慢改变。处处较真、时时追求完美,严于律己,全力以赴,追求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