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荣里 中铁建工
收到安宁《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时,我正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忙碌着自己的生计。离开齐鲁大地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翻开安宁的书,久违的乡音民风扑面而来,好像听到了一曲来自鲁中山区的歌谣。
安宁是个聪明的作家,这本散文集显然脱离了她一贯所热爱的校园文学的羁绊,回到故乡田园世界里徜徉,但保持了她语言的那份唯美追求。安宁的文字,给人一种来自乡村的女孩子经过学院培养后的淳朴之气,诙谐中藏着机智,灵动中不乏对文化的固守。
看看她写的那些题目,你就会为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而忍俊不禁。《骂街》是以不人道追寻人道;《分家》则是一家人亲情别离最严酷的见证;《打工》涵盖了多少人的委屈啊!《揍孩子》则成为乡间规矩后代的一种常见方式;《放电影》则记录了农村里曾经滋生出很多故事的一个记忆;《串门子》串出了乡下人的情怀与对比;《走亲戚》不仅仅展示了一种炫耀,也昭示出亲戚间的那种比拼;《上学》里的学问总在学校之外;《秋收》铭记了鲁中山区的收割故事;《赶集》内容的丰富性超越了一般的交易;《讨债》的惊心动魄足以让我们对那个地方的生活心生畏惧;《家族日记》分明记录了一个家庭的苦难;《关于故乡的一切》是作者回忆当女娃时偷书和偷瓜果的历史,让读者心酸中感受到农村孩子成长的苦难背景。
安宁的这部直抵乡村内核的散文,真实、自然,带有乡村生活最原始的记忆。作者时而以回顾者的自责情怀,时而以彼时孩童的幼稚眼光,真实书写了一篇篇动人心弦的散文。作者没有一丝避讳,那些看似腐朽的交际透露出人性之善恶的光芒;那些看似陈旧的恶习展示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固执;那些看似礼仪的客套实则裹挟着虚伪的生活细节。在安宁的笔下,这一切成为手术刀走过的路径,清白爽朗,不留片甲病灶。
安宁的语言娴熟、跳跃,不乏老辣之语,很多文字入口处看似狭小,打开确是恢宏壮阔的世界。她的叙述时而波澜壮阔,时而不露声色,时而寒光一闪。那份真诚与虚伪交织、欢快与痛苦并存的农村生活被安宁描述得淋漓尽致。
读安宁的散文,让我犹如在听一曲传统的鲁中山区的歌谣,这歌谣藏着调侃、混沌和苍凉,引读者去遥望正在消失的故乡的那个小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