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铁建工青岛公司李沧区上臧炉房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农民工服务站”五个大字格外显眼。它与项目部办公区仅一墙之隔,这里阅览室、工人夜校、医务室、宿舍区等配套设施完备,农民工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大小事务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成为了工地上的“心灵驿站”。
高标准建成服务站
“农民工服务站按照‘三个同步’的原则进行建设,即工作机构与项目组建同步、活动场所与‘三工’建设同步、服务人员与农民工进场同步。”项目党支部书记冯庆涛介绍,“除此之外,农民工服务站配齐‘六个一’,即一间办公室,一台电脑,一间活动室,一间娱乐室,一名协管员,一部电话。”从公司到项目部先后投入十余万元,使农民工服务站建设越来越完善。
农民工服务站占地面积达200余平方米,有综合接待室、医导服务区、职工夜校、室外运动场地,以及器械、运动广场等。其中,服务站综合接待室内设值班台,包括劳务管理台、投诉建议台、法律咨询台、邮政快递台。书报阅览区、联网电脑、订票系统等,方便农民工使用和借阅。医导服务区还设置有医导台、疏导台、病床、医药柜、急救担架等医疗设施。项目部办公区与农民工服务站呈“T”字形,通过一间接待室与其他活动区域相连接,方便日常管理和高效办公。
农民工夜校可容纳40人,拥有多种用途,除了日常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之外,还能够临时改做成阅览室、会议室,供农民工自学和讨论使用。室外运动场规划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电影放映区、节目表演区等区域,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人性化关怀暖人心
考虑到农民工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俗差别很大,项目部单独腾出了一个房间作为农民工小食堂,农民工下班后可以集中做饭。为保证用电安全,小食堂灶台下面设有小橱柜,安装了30个电源插座,有效杜绝了宿舍内私拉乱接电线现象。
陈同喜和吕小新是一对小夫妻,在项目部宿舍区拥有一间10平方米的“夫妻房”,区域虽然狭小局促,但是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张床、一张桌子、少量的日常用品,他们说在这里生活得很满足。据统计,农民工2号宿舍楼一层共有20间“夫妻房”,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免费申请使用。夫妻房除了配备日常的生活设施外,还安装了空调、36伏充电装置等。
让陈同喜感受最深的是,去年暑假他们的小女儿来探亲,项目部除了解决一半的往返路费,还安排专人辅导孩子的学习。暑假期间,有不少农民工的孩子前来探亲,孩子们总爱追逐打闹,不安全。为此项目部成立了托管所,将小朋友集中起来,安排专人辅导孩子们的课程,受到了农民工的欢迎。
“医务室常用药基本都有,小病都不用去医院。”“夏天项目部还给送西瓜,熬绿豆粥。”“这里24小时可以洗热水澡,很舒服。”在农民工陈纪山妻子张兰的眼里,服务站的“待遇就是好”。项目部还与地方的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定期组织“免费义诊进工地”活动,让工人足不出户就能知晓身体健康状况。
项目部人性化的服务,让更多的农民工感受到“家”的温暖。来自河南的李庆辉是一名杂工,平时很少出项目,“送上门的服务”让他拍手称赞。“我们出去理发跑得很远,坐公交来回两个小时。现在上门服务,每月都会来一次,还不要钱。”李庆辉高兴地说,“屋里还有空调,夜校里有电视,下班了还给放电影,这是我到过的最好的项目部。”
心贴心争做知心人
安装免费的wifi、放电影、读书角、法律维权、文艺汇演……项目部将这些便民举措带到农民工身边,方便了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
毕业于南京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敏俊,前年转行来到现在的项目部工作。虽然每天工作很辛苦,但他坚持读书、看报、看电影,成为农民工服务站的“常客”。“这里门从来不上锁,一推门就可以进入,想看书就可以看书,想上网就上网,非常的方便。”陈敏俊说。
高保利是农民工服务站的副站长,也是项目部的党群工作协理员,他更喜欢“农民工知心人”的这个身份,平时大家遇到麻烦事都愿意找他帮忙。“老高是个热心肠,特别喜欢帮人忙,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只要你有需要都可以找他。”高保利的好人缘陈东升看在眼里。
去年六月的一天夜里,陈东升家里老人生病了,妻子打来电话催他尽快回家,可是项目部远离市区,打车又不方便。生活区墙上张贴了“有困难找老高”,还有联系方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东升给老高打了电话,没想到老高二话没说痛快地答应了,并立即派车送他到汽车站。“服务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陈东升说。
前几天,陈东升和一个工友修理大门,工友不小心伤到手了。有了上次的经验,陈东升立即和老高取得了联系。老高迅速从服务站里拿来了急救箱,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后,将受伤的工友送到附近的医院。“这比叫‘120’还快。”陈东生感叹地说。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