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74岁的王自强老人从河北张家口来到云南。但他此行目的不是旅游,而是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故人”。
这位“故人”,很多人也不陌生,他就是——成昆铁路。
老线新生
5月26日,从昆明市往西北方向疾驰3个小时后,汽车驶入一个紫色的高原盆地。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
元谋县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因“元谋人”而闻名全球;它还是全国蔬菜种植大县,号称“云南的菜篮子”。如果不查历史,当地人也很少知道,元谋县的上述称号,都与一条铁路的建设有关。
“元谋人”因1965年为了配合成昆铁路建设进行地质研究而被发现。5年后,成昆铁路通车。从1978年起,元谋县借助铁路之便发展冬春蔬菜种植,产品不仅畅销国内157个大中城市,还走进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
元谋县的故事是成昆铁路沿线城市的缩影。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全长1096千米。全线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被认为创造了人类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一个公认的说法是,成昆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偏僻地区进步了50年。
随着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昆铁路虽在2000年完成全线电气化改造,运能大为提高,但运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要,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势在必行。
2007年,成昆铁路复线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12月,昆明至广通北复线率先开通运营。全线竣工后,从昆明到成都车程将由目前的约18小时缩短至7小时。
子承父业
5月26日上午,汽车从元谋县城驶出约15千米后,拐进一个小山坳,在一个僻静的院子里停了下来,“中铁一局永广铁路指挥部”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走下汽车,王自强先是感到很新奇,尔后又觉得很亲切。让他感到亲切的是楼前宣传展板上那一幅幅成昆铁路老照片。
成昆铁路复线走向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由于部分路段被截弯取直,其总长度比老线缩短近200千米。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成昆铁路复线工程以分段方式展开施工。其中,2013年12月开工的永仁至广通段全长120.4千米,设计时速160千米,线路被分为6个标段。位于元谋县物茂乡境内的2标段,由中铁一局承建。
开工之初,中铁一局永广铁路指挥部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展“弘扬成昆铁路精神”主题活动。“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的父辈在四川参加了老成昆铁路的建设,期间他们以路为家,风餐露宿,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老成昆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时隔50年,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再战成昆,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提及活动背景,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秦高才说。
开工两年来,指挥部承建的丙满隧道出口、蜻蛉河特大桥、新康车站路基被评为“样板工地”;2015年,在昆明铁路局滇中铁路建设指挥部开展的永广铁路信用评价中两次获得第一名。成绩没有让他们沾沾自喜,而是让他们更加相信精神的力量。“弘扬成昆铁路精神”主题活动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停下来,而是不断升级,日渐丰富。
前不久,和老伴儿退休在张家口老家的王自强接到一个电话。中铁一局五公司宣传部部长吉祥庆问他:我们想请您到我们在云南的铁路工地,给年轻人讲讲您在成昆铁路的经历,您方便吗?
“时隔50年,再重回成昆线,这样的机会对于一个修路的工人来说,太难得。”王自强当即答应下来。
1964年,响应毛主席“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30万筑路大军挺进大西南。那年9月,20岁的王自强成为一名年轻的成昆铁路建设工人。成昆线建成后,王自强转战西康线、西延线等重大铁路工程,数年后被调到中铁一局五公司机关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他和铁路建设形影不离。
后生可畏
5月26日,王自强来到成昆铁路复线永广段丙满隧道和蜻蛉河特大桥施工现场。
老成昆线共有隧道427座,桥梁991座,桥隧比达41.6%,曾被称为中国最难修的铁路。与之相比,成昆复线建设标准更高、施工难度更大,仅永广段桥隧比即高达85.5%。
永广段2标控制性工程丙满隧道全长2.5千米,为双线隧道,已于2015年9月贯通。在宽敞明亮的隧道出口,王自强健步如飞,看见展板上介绍的新机械、新工法,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1964年,王自强走进工地时,正赶上成昆铁路第二长隧、6701米的关村坝隧道复工后的第一茬活。
当时的情景,王自强记得特别清楚。他回忆说:“刚开始时,打隧道用的还是干风钻,出渣工具只有掏盘和搓具,掏盘的样子很像农民用的锄头,搓具就是大簸箕。一茬炮下来后,我们全身上下都布满灰尘,鼻子里面都能抠出粉末块来。”
成昆铁路建设前,我国隧道月成洞平均速度只有20米左右。1965年,经过施工人员不断改进工艺,双村坝隧道开创了双口成洞各百米的纪录,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发来贺电。
“那时,月成洞百米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速度。现在,千米长的隧道对你们来说不就是小菜一碟。”王自强扬起眉毛,说得轻描淡写。
丙满隧道正前方,一排高大的桥墩矗立在高山峡谷之间,远看犹如一队威武雄壮的士兵。仰望着高耸入云的桥墩,王自强的嘴巴久久张开着,皱纹犹如湖面的涟漪在脸上四散开来。
站在王自强面前,指挥部一分部经理吴国江毕恭毕敬地介绍,1637.72米长的蜻蛉河特大桥是成昆铁路复线永广段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大桥最高墩身117米,加上桥梁高度最终可达到128米,约有40层楼高,为目前云南在建铁路最高桥墩。
“蜻蛉河特大桥建设中引进了世界先进的BIM施工技术。”吴国江接着介绍说,BIM是近年来新兴的工程信息技术。通过BIM,施工人员可以对重点施工部位进行三维建模,为施工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保证了特大桥安全、质量、进度目标受控。”
“真是和以前太不一样了。”王自强一边感叹,一边拿出手机,把展板上的BIM技术介绍拍了下来。
介绍完BIM技术,工作人员拿出一架无人机。在地面盘旋几秒钟后,无人机“噌”的一声腾空而起,只一眨眼工夫,就飞到百米桥墩上空,变成一个小白点。
“我看见了,在那儿呢!”王自强仰起头,抬起右手挡住直射的阳光,笑容顺着嘴角荡漾开来。
从工地回来,王自强说起了当天感受:感慨、震撼。“感慨的是,50年后,我能再有机会走进成昆线;震撼的是现在科学的进步,无人机航拍、BIM,在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法想象。”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说话时,王自强声音洪亮,脸上泛起红色的光,皱纹消失不见,怎么看也不像74岁的老人。 唐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