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海波,是中铁二院的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云南省铁路隧道的技术管理工作。
(一)仰望星空的少年
大学毕业后,我谢绝了学校留校任教的邀请,选择了与铁路结缘。
梦想的起点是勘测队,我负责的隧道专业,每天要和测工们一道,爬坡上坎,穿山过河。脚上的鞋一个月坏一双,拿惯了笔的手,攀岩穿山,常常被荆棘划出道道血痕。1986年春天,我获得去日本留学进修一年的机会。在日本,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敢浪费一天。我的勤奋努力受到了研修公司的关注和挽留,洋房汽车这些当时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东西马上就唾手可得,我犹豫过、彷徨过,但在我内心深处我清楚地知道,我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中国,我的根,我的梦,我的幸福都在我的祖国。
(二)30年如一日的坚守
1987年学成归国后,我一心扑在事业上。虽然我现在被称为“西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奠基人”和“中国铁路隧道专家”,但是在30年的事业征程上,并不总是鲜花和掌声,30年的追梦路上,有漫长的跋涉、痛苦的攀援和30年的潜心耕耘,更有从“画图匠”到“设计者”,从“工程建设者”到“项目推进者”,再到“行业引领者”的转变。
1“打破国外对跨座式单轨的技术垄断”——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埋下了一粒金种子
90年代初我带领年轻的核心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提前半年完成重庆轻轨2号线跨座式单轨的初步设计并一次调试成功,我们编制的《跨座式单轨设计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重庆轻轨被列为“2005年中国十大建设成就”,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多项业界大奖,中铁二院单轨系统综合技术由此跃升至国内领先地位!。我们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系统,包括车辆、道岔等设备,完成了车辆及设备国产化率70%的冲击目标,节约国家外汇约一亿美金!
2“在成都地铁施工中参与盾构机技术革新”——打响成都平原的地下运动战
在成都地铁项目中,我经过现场调查和评估计算,在全国首次成功地实践了浅埋明挖自然通风区间隧道的设计理念,开创了在富含大粒径砂卵石图层及在膨胀土层中采用盾构功法的先河,助推成都在西南片区率先进入了地铁发展元年。
3、在长大隧道的攻坚抢险中大显身手——“把山岭隧道当作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重庆歌乐山隧道动态设计中,面对隧道突发涌水的险情,我吃、住在第一现场,把隧道口当作了我的第二个家。我带领技术团队连续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拿出一整套堵水技术方案,总结出了一套及时注浆堵水的施工工艺和办法,硬生生配合施工单位把突涌水给堵了回去,歌乐山隧道也成为隧道工程防治突涌水的经典工程实例。
4、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以管理创新促发展”
在兼任成都地铁的项目经理和党工委书记时,我根据项目实际,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个设计人员都身兼数职,节省人员投入40%以上。我实行“多劳多得”的薪酬体系后,员工工作主动性明显提高,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各工点、系统单位就保质保量完成了成都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西延伸线)初步设计文件。
我带领的项目部多次荣获股份公司“红旗项目部”称号。我本人也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中青年专家、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专家组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及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三)梦想的传承
因为长期出差,我在女儿的整个成长期严重缺位。高考这么重要的时候,我也没能陪伴在身旁,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自己竟然选择了和我同一所学校同样的专业。更令我永生难忘的是2015年6月26日,在受邀参加母校的本科毕业生典礼上,从我手中接过证书的竟会是我的女儿。那一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亲。从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伯克利大学同时录取,她将怀揣着她的铁路梦想,从这里重新起航。从她身上以及成千上万中国中铁青年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铁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