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施工的额哈铁路站后六标工程,从甘肃肃北蒙古自治县到新疆哈密市,全长330公里。沿线地理环境复杂,经过沙漠、戈壁、无人区,交通极不方便;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中除了风沙、寒冷天气,就是高温天气。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中,中铁一局电务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克服重重困难,抢工期、保安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让人心灵震撼、难以忘怀。
拿着手机找信号
在额哈线无人区,全球通也遭遇手机信号不好的难题,给施工指挥和安排带来了很大不便。但这难不倒施工人员,他们牢牢记住铁路里程,把每个区段的手机信号、信号强弱摸得一清二楚。有时通话质量不好,他们就拿着手机来回移动,找到一个信号强的地方。项目副经理梁青鹏为了指挥畅通,特意办了三个手机号,无论哪个手机运营商的信号,他总能捕捉得到,联系工作也顺畅了很多。忙碌了一天的工人回到作业队驻地,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家人电话聊天,他们不得不不停走动着打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电话”。
驾驶员们的绝活
施工便道崎岖,尖石遍布,很容易划开汽车轮胎而漏气,半途抛锚,这让驾驶员练就了一些特殊技能。司机刘小军在出车前,总要把车辆好好地检查一遍,简易打气泵、千斤顶、拧丝专用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查看油料是否充足,水箱加满没有,一切准备妥当后,才会出发。他在行车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要下车检查轮胎气压是否充足。时间长了,他坐在车里凭着车辆轻微的颠簸变化,就能感知车胎气压程度。司机杨晨说,换上的备胎再被扎破后,就是展现他们绝活的时候:拿出一瓶矿泉水往车胎上一浇,起泡的地方就是破胎之处,做好标记后,用千斤顶换下,找出补胎锥子,把胶条扎进去,拔出锥子,胶条就堵住了小孔,重装轮胎后,拿出简易打气泵充气,可以继续安全行车,这是一种很原始的补胎办法,在无人区应急很管用,他们管这叫“扎条”。为了不把自己困在戈壁中,他们还会在车里备好充足的水和干粮,以备不时之需。
揣着身份证上班
马鬃山镇距离外蒙古只有几十公里,设有边防营和通关口岸,施工地段处在军事管辖区内。从嘉峪关出发,进入工地前,先要经过一个边防派出所,停车接受检查,登记身份证,这是第一道关卡。在经过边防营时,还要停车检查、登记,这是第二道关卡。即使在施工区域,也要带好身份证,边防派出所会对辖区内的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检查,治安、反恐、爆炸品、可疑分子都是检查内容,这时身份证就成了“护身符”。一次新到的车辆,对路途不太熟悉,收工返回时,走错了道,夜间在沙漠中行车没有可参考标志,快到边境时,听到鸣枪警告,才知闯了祸,在检查身份证件后,开始返回,事后驾驶员惊出一身冷汗:差一点就跨出国门了。在哈密市区,经常会遇到治安临检,检查行车证件和随车人员的身份证,时间长了,知道是中铁一局的施工车辆,看到工装后就放行,中铁一局的工装标志就成了新的“身份证”了。
工地上的美味
一局管段内共有大小车站十座,设五个驻地,分别是哈密、骆驼圈子、坎儿井、梧桐水、马鬃山,除哈密外,其他四个驻地条件都很艰苦。各种蔬菜、食品都要从哈密往驻地运送,时间长了,食谱就有些单调,大厨们很着急,就想着法子变换花样。陕西人爱吃面食,隔三差五地来顿臊子面、油泼面,经常蒸花卷、做包子,四川人就多做些米饭,来上辣子炒肉,吃得可口,从此“相安无事”。这样也有吃腻的时候,他们会从敦煌来的小贩流动车上购买各种小食品,麻辣豆腐干、泡椒凤爪是必不可少的解馋食品。有时远离驻地施工,车辆忙不过来,加之区间没有手机信号,中午没法送饭,工人们就装上馕饼、西红柿、黄瓜和水桶,躲在桥涵下享受美味,还可以打个盹儿,养精蓄锐。在高温天气,员工们食欲下降,没有胃口,食堂里就熬制绿豆汤,再配上西瓜、哈密瓜,防暑降温、改善生活。
离不了的“两桶”
在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差的情况下,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对驻地后勤人员来说,“两桶”就是他们的“宝贝”:一个是水桶,一个是油桶,只要有双排座到哈密或是马鬃山镇,必定要带上两个“宝贝”,想方设法地做好存储保障。在每个驻地的厨房旁边都建有一个平台,上面墩上两三个大桶,水罐车从哈密拉上自来水,经过长途颠簸后,抽进水桶里。运送桶装水,经过一路颠簸,有的水桶颠坏而漏水,让人心疼不已。工人们惜水如油,用水特别省,洗漱、洗衣用水,小心翼翼地拧开水龙头,做到细水长流,洗澡更是难得。驻地电源要靠发电来解决,施工车辆也要用油,驻地就建起了简易“油库”,无非是集中存放了几个油桶。发电机每天早上7点发电,工人们伴随着轰鸣的发电机声音起床,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技术人员守着电脑做着各项资料,他们最怕停电,有时做好的资料来不及保存而前功尽弃。回到驻地后,有了电,工人们可以观看存放在电脑里的影视剧,在缓解施工疲劳的同时,他们感受到了幸福。梁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