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的人们还沉浸在香甜的梦乡里,在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已经迎来了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
从斐济首都苏瓦的2A和2B市政道路、给水污水管网升级工程,到总长70公里的北岛纳布瓦鲁公路施工现场,中铁一局员工迎着朝霞,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个美丽却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因为这群建设者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铁一局斐济公司从2008年进入斐济以来,7年磨砺前行,在这里既有效益上的收获,也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工程管理的人才。
7年磨砺前行,中铁一局员工以汗水与智慧,助推这个美丽岛国的经济文化大发展,并与当地人民融合,互利双赢,在中斐两国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从一座桥走向海外
2008年11月11日,中铁一局签约斐济纳嘎里桥项目,尽管这座桥长仅有151米,产值1900万元人民币,但他却是中铁一局首个独立中标、独立经营、独立施工的海外项目。之前,他们所做的很多海外工程项目,大多是采用分包或联合、合作经营的模式。
“当时,我们6名员工带着6万美金来到斐济,作为第一个项目建点和启动资金,非常艰难。”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海外事业部党委书记刘战宏感慨地说。
集团公司领导得到喜讯,作出了“公司化持续经营”顶层设计,亲到现场谋划部署。
2009年4月,中铁一局斐济公司成功在当地注册,直管呐嘎里桥梁工程项目。斐济公司成为中铁一局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公司,拉开了深耕斐济市场的序幕。
纳嘎里桥是连接斐济首都苏瓦与尼麻拉亚省的交通要道,斐济政府对该桥的建设高度重视。斐济公司在纳嘎里桥项目经营全面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操作。
开工时,他们面对人员、资金短缺,驻地缺水、缺电,业主、材料商、协作单位工期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等重重困难,斐济公司一班人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工程艰难前行。
2009年12月底,参建员工克服艰难险阻,纳嘎里桥提前两个月竣工,这在只有80万人口的斐济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斐济政府交通部长高兴地说:纳嘎里桥是斐济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前完工的工程。
中铁一局凭借这项工程打开了通往斐济建筑市场的大门,从这座桥走向了海外。
从“走出去”到“走上去”
如果说呐嘎里桥是中铁一局“走出去”的起点,那么作为“外来者”,只有真正“走进去”才能真正了解市场,实现生存,只有“走上去”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市场浪潮中掌控自己的命运,促进持续发展。
为了扎根斐济市场,中铁一局斐济公司在“经营本土化”方面大胆尝试迈出了重要步伐。为适应斐济财税制度,他们招聘斐济籍财务人员,配备专职外籍财务会计,夯实企业合法经营基础。为了防范安全、环保等建设管理风险,公司引进当地安全咨询公司。现在斐济公司本部,中方员工29人,斐济籍管理人员25人,人员基本达到1∶1的比例。在施工现场,作业工人全部都是斐济当地人。中铁一局斐济公司先后聘用斐济籍工人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达3000余人次。公司还购置办公驻地,目前已拥有一块占地几百亩的农场。
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多次来到工地,对中铁一局员工的努力给予肯定。今年7月28日,姆拜尼马拉马出席了布扎贝公路竣工典礼,对中铁一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用技术管理实力打败斐济地方企业,用价格打败新西兰等西方公司”。斐济公司营销部长黄元华说:“斐济40%的公路工程都是由中国公司来干,中铁一局占了中资企业施工总量的60%。”经过7年的发展,到今年9月,斐济公司累计中标工程17项,中标额21.8亿元人民币,成为斐济最大的中资企业。
从斐济到辐射南太平洋
今年3月在中铁一局第三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为和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海外市场作为维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板块,实现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二元并举。”“在4年内海外市场份额要占到20%,使海外市场成为承接企业产能、保持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的重要阵地。”按照这个规划目标,年后海外项目营销份额要达到五分之一,即:营销额达到140亿元以上。
中铁一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斐济公司总经理唐德贤说:以前中铁一局在斐济的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局、农业局、住建局,现在水务局的工程也多起来了。近期,他们中标了给水污水管网升级项目。该项目为DB项目,即设计、建造,由水务局管理,设计公司是新西兰的APPUS公司。
考虑到斐济经济欠发达、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不多,市场范围有限。根据中铁一局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区域化经营的理念,2014年斐济公司在做好斐济市场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以斐济为中心向南太平洋区域的辐射。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萨摩亚、瓦努阿图等国家进行拓展,并已在瓦努阿图和萨摩亚设立分公司。
2014年,斐济公司签约瓦努阿图的公路项目,合同总额3.76亿元人民币。目前,该项目因为政府更迭、资金等原因正在进一步接洽中。在萨摩亚,斐济公司正在组织投标的有3个小水电项目、1个桥梁项目以及萨摩亚机场跑道升级改造项目工程。 史飞龙 王刚 孙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