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作室小改小创成效不错,要将这种创新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吸引更多人学习劳模精神。”7月12日,股份公司工会组织民管部部长刘治国观看劳模工作室后予以高度赞扬和勉励。
中铁五局二公司张成劳模工作室于今年6月12日正式揭牌成立。劳模工作室成立短短3个月,便为二公司节约经济效益80余万元!这个小小的班组是怎样创新、创效的呢?让我们走近它一探究竟。
劳模领跑:激发“创效活力”
今年五一前夕,区朝阳梁场副队长张成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成为中国中铁13名全国劳模之一。为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大力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员工技能素质,张成劳模工作室顺势诞生。
为规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作,二公司严格实行“五有”模式。即有全国劳模领衔,有先进人物参与;有创新团队,吸收公司金牌职工、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有攻关项目,开展小改小革、技术攻关、技术协作等项目;有创新成果,每年至少完成1至2个课题研究;有固定工作场所,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设备设施。
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成还提出了“人人当劳模、个个是专家”的倡议。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班,为大家讲述自身成长历程以及参加工作20余年来的工作经验。同时,还邀请在工程管理所辖专业范围内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讲师,为大家讲述专业技能知识,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员工创新、创效热情,成为员工成长进步的“加油站”。
“金牌职工”董建新就是创新成长通道的受益者,经过在工作室的学习充电,他顺利考取了电工高级技师。“工作室让大家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以前没接触过的技能、经验都能在这儿学到。”董建新发出感慨。
团队攻坚:打造“技术利器”
在二公司,提及张成劳模工作室,无人不对其啧啧称赞!这个仅仅6名管理人员、技术干部和1名劳务工组成的“小小”班组,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工作室的成员均肩负着一份甚至多份工作,研发技术设备只能靠抽空来完成。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和对科技的热爱,自愿加班加点投入科技创新中,常常需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们紧紧围绕施工生产,大胆进行技术革新。“要么不成立,既然成立了,那就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是劳模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共同想法。
为解决人工穿管作耗费时间长的问题。劳模工作室决心要研究出一套新型设备代替人工作业,为此他们从图纸、粗加工,到调试、改进、精加工每一个细节都经历了反复论证和改进。为了掌握精确数据,他们还对研发设备的电动机、减速器、变速比参数进行精确计算。
橡胶抽拔棒穿管机的顺利研发彻底改变了原有生产力的形式。9个人8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现在仅仅需要2人操作设备,花费不到两个半小时。据初步计算,橡胶抽拔棒穿管机的研发为朝阳梁场建设节约58万余元。
8月6日,由劳模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橡胶抽拔棒穿管机、自动喷淋养护及固定养护工艺迎来了全线观摩学习,参观者纷纷向业主保证:“以后就按照二公司的设备装置标准施工!”
这还仅仅只是劳模工作室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他们还自主研发了接触网定位工装、箱梁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钢筋吊具存放支架等“技术利器”。
“有的人是用力气干活,有的人是用脑袋干活。”8月23日,局总经理张回家在观看了二公司张成劳模工作室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时代楷模:永续“劳模精神”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仅是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走进劳模工作室,笔者看到,一面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着劳模的先进事迹,记录着劳模的成长历程和主要成就。侧墙上悬挂的“立项攻关项目表”上记录着工作室主要技术研究项目和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无不激励着更多员工要技术革新、敢于创新。
据悉,劳模工作室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室专题研讨会,对项目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解决,合理分配任务,并实行季度考核制,对工作组成员是否完成分配任务进行考核,以此永葆劳模工作室“战斗”本色。
“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二公司打造人才高地的成功举措。
“我们就是以全国劳模张成、金牌职工董建新、先进工作者等优秀人才来引导广大员工群众投身于技术创新中来,形成‘链式效应’,一方面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另一方面实现依靠科技降本增效目标。”二公司工会主席如是说。
“创新工作室不但是他们研究项目的场所,也还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场所。大家都将专业知识和经验和大家共享,特别是见习生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经验,我们这些老员工实践经验丰富,可理论知识匮乏,大家相互共享知识,共同提升,感觉每天都能有进步。”这是老员工和见习生共同的心声。
张小俊 刘合林 徐波 王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