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20日
追寻情感的意义
——浅析小说《杏花雨》的艺术穿透力
文章字数:1,133
  □戴荣里 中铁建工
  刘庆邦的小说好在从来都是一个小切口,一个家长里短的事儿,经他一牵一拽就成了筋道美味的面条。这是一个作家的锤炼功夫,更透露出一个老作家的审美取向。
  小说《杏花雨》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描写了一对生活在北京城里的男女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离婚的故事,当这对男女面对着男方父亲的突然去世,各自所经历的情感波折促成了这篇小说。老一辈的艰难折射到青年人身上,当下生活的变化并没有因为科技发展而改变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当生与死、老与少、男与女、过去与现在、浪漫与现实、幸福与痛苦在一瞬间倾注在一个人身上时,小说中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会移植到读者身上来,造成一种通感效应。真正的小说高手就是情感的调剂师,正像作者在谈创作经验时说的“写小说的过程,就是挖掘、酝酿、调度、整理、表达情感的过程”。
  的确如此,看似平淡的故事,被作者挖掘出了更深层面的意义,揭示了当下青年人生存的急迫与困惑。作家的笔触就像走到了这一家人的心中,通过这一家人的外在表现真实地体现了他们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董云声的父亲死了,他酝酿已久的梦想也在发酵中有了一个情感的发射点。年轻人的浪漫催生了他与安子君的结合,而现实生活的艰难与多维价值观的缠绕则又使他们分开,他们都在寻找着各自的一切,又感觉到失去了好多;找到的未必是自己的,失去的未必是自己不想要的。当男方父亲去世这样一件事件打破他们各自生活的平衡时,让不得不远离北京到银川去实现自己梦想的男人急于接前妻和女儿回老家参加葬礼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面子,他要对传承生命给自己的父亲一个庄严的交代。当安子君在激烈的思想挣扎之后,也一并随着前夫去奔丧时,他们三个人的情感纠葛描写颇具艺术色彩和时代况味。作为新时代的男女,协议离婚本身带有对后代的尊重,也带有文明进化的特征。但当董云声终于在逝去的父亲跟前跪倒时,男女主人公的哭声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追思了。在哭泣声中,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思想动向而走,痛苦着他的痛苦,追索着男主人公成长的历史;而女儿董泉不明就里的哭声,则渗透着一种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代代传承的喜悦与悲怆里,人类读懂了先辈,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的意义。
  小说不同于教科书,小说作家就是要靠挖掘细节的能力,描述出人类最原始、最真挚、最感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感。《杏花雨》的作者刘庆邦无疑在这方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样板。作者的语言化境也沉浸到主人公的言行之中,读来曲径回廊、妙趣横生;稍显不足的是就是作品中的议论之语比较多,或者说替读者考虑的太多,反而占用了读者的想象力空间。他所渴望的不仅仅是这对男女的自省、自思和一家人的幸福团圆,他在寻找被生活挤迫而丢失的美好情感,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动物,更是情感的需求者。相信作者的探寻,积聚起来,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