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兰新二线通车运行。其新疆段具有施工难度特别大,技术标准要求高,施工环境非常恶劣等特点,被业内人士称为“难以跨越的屏障”。
中铁一局兰新二线三标五工区承担兰新二线新疆段二分之一的轨道工程。两年来,五工区创造了月铺无砟道岔28组的全国最高纪录、单日双班放铺长轨21公里、分别连续4天单日单机完成应力放散8公里等好成绩,被业内誉为“兰新奇迹”“兰新速度”。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记者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风区里的激战
2013年年初,为给后面的长轨放送和应力放散及锁定留下充足的时间,兰新铁路新疆公司给中铁一局下达了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69组无砟道岔施工的命令。
而完成这项任务,可谓困难重重。时间紧张,一组无砟道岔施工有18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而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有一定的周期性。点多线长,运输困难。环境恶劣,部分地段处于著名的“百里风区”核心部位。无砟道岔的施工条件特别,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能高于30摄氏度,浇筑施工必须安排在晚上。
为了按期完工,许多工人是白天干了晚上又接着干。那年6月12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沙尘暴席卷烟墩车站,风声大作、鬼哭狼嚎,彩钢板房摇摇晃晃,屋里、床上全堆满了厚厚的沙子。白天风吹日晒,晚上遭罪,有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守。
8月30日7时10分,五工区成为全线第一个完成无砟道岔施工任务的单位。兰新铁路新疆公司总经理拉有玉在检查完现场后动情地说:一个工区一个月完成22组无砟道岔施工任务,这在新疆公司是最高纪录,你们好样的!
寂寞中的坚守
修建兰新二线的一局员工差不多有一半是80后或90后的年轻人,他们不仅要与风灾、沙暴、严寒、酷暑抗争,还要和寂寞相伴。找媳妇难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因为这里是“爷们”的世界。
年近30岁的长轨放送班班长杨义华,家里给他介绍了几次对象,都没谈成。由于长期野外施工,他又瘦又黑。相亲时,甚至有的女孩把他当成了煤矿的矿工;还有女孩说:过不了施工单位吉普赛人般的流动生活。
2013年10月,小杨好不容易谈上了对象,由于两人相隔距离太远,再加上他工作繁忙,他们每天也只能在电话里简简单单地聊上几句。但随着长轨放铺的快速推进,施工区域手机没有了信号。半个月后,他回到哈密再和曾经的对象联系时,女孩的电话已无法接通,自此彻底“失联”。但就在那个月,他们的作业队创造了单日双班放铺长轨21公里的好成绩,小杨领到500元的超产奖金,这可能就是他心中唯一的安慰。
夜色下的闪光
无砟道岔施工和长轨放送之后就是应力放散及锁定施工。2013年9月,焊轨队长杨文刚调到了焊轨二队负责长轨焊接。为了多出活和保证焊头的质量,工区把闪光焊的时间一般放在了晚上,把锁定焊的时间一般放在了白天。由于杨文刚的一只眼睛负过伤,近乎失明,工区只安排他上白班,可他却坚持把每个晚班都留给了自己。他说:“这个作业面的责任人是我,我在这里,大家才有激情,我也才能放心。”由于盯控管理到位,在路局组织的静态验收中,他所负责的施工面,被路局的技术员形象地称为“免检产品”。
由于长期熬夜,2013年11月,他的眼睛又开始发炎。在工友的再三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熟悉而又热爱的工地,到乌鲁木齐接受治疗。2013年12月,刚刚康复的他又向项目部领导提出申请,回到了他热爱而又熟悉的工地。
戈壁上的爱恋
“你写工人吧,他们最辛苦,就不要写我了。”尽管身为工区长的田维平一个劲地要求记者不要写他,我还是忍不住写了出来,因为他代表着管理层员工最真实感人的一面。
探亲,一直是这群“吉普赛人”最奢侈、最向往的生活,除了每年1个月的冬休,他们几乎天天都过星期一。2013年7月,工程进行到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候,作为工区长的田维平负责的作业面也增加到5个。
那年7月,妻子带孩子来项目部探亲,本来说好的17时田维平到火车站接车,可妻子却怎么也等不到他,打电话也无法接通。妻子一生气,自己打了个出租来到项目部。23时,门开了,田维平回来了,本想好好数落数落他的妻子,看到满身是土一个劲向她和孩子道歉的丈夫,不由得流出了心疼的眼泪。
没几天,单位组织探亲家属去附近景点,本来和妻子说好的一家三口一块去,妻子还没对他动员,他已经在给妻子做工作说不能陪了。妻子对孩子说:“田惯,走,咱们回家去,不在这个地方了。”孩子说:“我们一走,那不又只剩下爸爸一个人了吗?”听完孩子的话,妻子心软了下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采访中,这位像山一样的汉子眼中闪现着泪花,他说,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妻子。
王洛宾的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家喻户晓,寄托着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成后的兰新二线就像一条洁白的玉带横贯东西,从此,让那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中铁一局三标五工区建设者用智慧、辛勤和汗水浇筑的兰新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这条新丝绸之路的每一根钢轨上。(岳春光 赵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