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深化改革。
事物总是在新旧交替中向前发展。“新常态”之“新”,就是指我们要突破以往旧的发展模式。过去30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我们的企业也随之受益,生产规模、营业收入大幅提升。然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资源环境成本上升、生产规模与效益不相匹配、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以上问题,除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管理的缺失所致,企业原有的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要求。这些问题倒逼我们要实行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从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转为集约化管理,实行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中管控。企业也不应再单纯追求做大规模,而是要注重效益的提升,打好基础,精耕细作,顾长远,谋大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有序推进改革。
“新常态”之“常”,则是指企业深化改革要实现持续性转变。改革不仅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稳步推进,确保各项措施常抓不懈,切不可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我们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作纵向对比,分析总结企业发展的规律,结合当前面临的形势,探索企业改革的新方式、新路子,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同时,还要进行横向对比,借鉴兄弟单位改革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有利于企业健康运转的常态化发展模式。
要适应改革“新常态”,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要在巩固已有市场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发掘新的增长点,促进多元发展。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深化改革中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