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08日
碾场
文章字数:1,224
  □李方 中铁一局
  我的老家在渭河北边的一个村子里。前些年,村子要整体拆迁,我便于麦收时节从城里赶了回去。站在村口,金黄的麦田里,几台收割机欢唱着来回穿梭,几个男人则坐在地头抽着烟谝着闲传,女人们有的忙着看孩子,有的聚在树荫下玩起了麻将,村子里再也不见了以往那紧张忙碌的碾场景象了。
  在那个农活儿基本靠人力的年代,碾场是收割小麦时的一道重要工序。碾场先得定下一块日照充足、交通方便的场地。一般是村里关系较好的几户人家联合起来,打破田垄,凑出一块方方正正的场子。平整时先得洒水、晾晒,等土壤微潮时再用碌碡碾实,防止碾场时麦粒嵌到土壤里。在以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这几户人家就相当于结成了一个临时的互助小组,有饭一起吃、有活一起干,这块场地就是几家人共同的打谷场和晒谷场,也是这几家小孩子们的游乐场。
  待一个好天气,农民将割回来的麦草在场地上一圈圈摊开,麦穗那头朝里,形成一个大的同心圆。经过一晌午暴晒,场上的麦草变得又干又脆,用脚轻轻一踩,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就会欢快而急切地从麦穗里跳跃出来。这时,就陆续见着村里人或是牵上自家耕牛,或是借上别人家的拖拉机,在后面拉上一个碌碡进到场里,在麦草上不停地转圈、碾压。碾场这就开始了。原本蓬松的麦草在碌碡的碾压下平展展的贴到地上,露出一片黄灿灿的被压扁了的秸秆。趁着碾压的间隙,农民将压平的麦草再次翻起,再次碾压,两三遍下来,麦粒都脱离了麦穗的束缚,就该开始起场的工作了。
  起场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干的活了。大人首□先用叉子将碾压好的秸秆抖落着挑起来,这样麦粒就全部落在了地上。挑起来的秸秆需要集中到场地角落堆成草垛,而小孩子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将草垛踩实。随着大人们将秸秆一层层丢上草垛,孩子们站在上面又蹦又跳,又是翻跟头又是练摔跤,在一阵阵欢笑声中草垛子堆成了,场地上只剩下厚厚一层夹杂着麦糠和尘土的麦粒。等着风儿悠悠刮起来的时候,男人们利索地拿起木锨,将麦子在空中呈扇形扬起,麦糠和尘土被风吹到下风处,一粒粒饱满的麦子便落在了上风处。女人们在一旁趁着男人扬起木锨的瞬间,迅速用扫帚将落在麦粒上的秸秆和土块扫到一旁,这一扬一扫之间,配合的是那样的默契。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人们忙着将扬好的麦子装进麻袋,堆放整齐后用雨布遮好,等天气好时再摊开来晾晒。每年收小麦是个“从龙口抢食”的活儿,雨说下就下,农民得时刻保持临战状态。一切都安顿好了,忙碌一天的大人们才顾得上瞧一眼自家的孩子。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场地上为自家铺好了草席,正躺在上面呆呆地望着星空。
  已经记不清村里哪年开始有了收割机,以后就再也没人碾场了。年轻人都涌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大多数地里的农活也变成了机械化作业的表演。
  在这个等待拆迁的村子里,人们一边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感知着时代变迁所伴随的复杂情感。关于碾场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协作互助,那种简单快乐而又紧张忙碌的场景,也只有在村头的树荫下,几个白胡子老人的诉说和叹息中听出个大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