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5日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中铁上海局昆明尾水外排工程建设侧记
文章字数:1,610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昆明大观楼上,“古今第一长联”以180字黄钟大吕般的气魄生动刻画了滇池这一“高原明珠”千百年来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然而近20年来,滇池环境急剧恶化。昆明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成了300多万居民的“潲水桶、化粪池”,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滇池告急,昆明人民吃水告急。
  如今,从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牛栏江向滇池补充生态水量的蓝图已逐步呈现在昆明人民眼前。中铁上海局承建的昆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建设工程正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征途:责任高于一切

  一年前的春天,在项目签约仪式上,中铁上海局副总经理李亮斩钉截铁地表示:“圆满实施滇池水资源治理工程,是一个央企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中铁上海局对昆明人民的庄严承诺。”
  然而,由于BT项目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硬仗:它的社会影响大,受关注程度高;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11号工作井至尾水泵站区段1188米全部穿越草海湖底,施工风险极高;次顶进距离长,大部分区段顶距均超600米,其中2个区段超过1000米。
  面对困难,广大建设者群策群力,毫不退缩,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推进施工。总包部和项目班子靠前指挥,加班加点,为组织协调施工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技术人员从重大方案到细小措施的编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邀请相关专家及作业队人员参与讨论和修改完善。同时,项目部坚持把“安全和质量”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自开工以来始终确保了安全质量全面受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尾水外排工程的形象进度日新月异,捷报频传,并确保了安全质量始终全面受控。
  2013年9月22日,5号~4号接收井段顶管成功实现首顶贯通,比要求工期提前18天完成;今年2月25日,沉砂池主体结构封顶……一个个节点目标的实现,成为项目履约践诺的最好诠释。

  破解:技术难题逐个突破

  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副总经理胡斌告诉笔者:“尾水工程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道有DN3000、DN3500、DN4000三种规格。这三种规格的顶管在西南地区极为罕见,其中4700毫米外径更是国内第一,这对掘进机设计选型、顶进工艺、施工测量以及系统配置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在这里,中铁上海局突破了三大难题。技术人员研发了泥水—土压两用顶管掘进机,顶管机泥水平衡与土压平衡可以互相转换,保证了掘进机适应各类软弱地层要求,减少了设备投入。公司在5号—6号管道顶进中创造了30米/日的成绩,刷新了2012年在上海白龙港施工时创下的单日顶进最高纪录。定力控制、“注浆减阻”是长距离顶管的首要技术难题。项目部与中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研制出了两种不同性能的浆液材料,改变了传统顶管施工中使用单一减租浆液的模式。技术人员还设计了只需一台全站仪的测量导向系统,一举解决了现有自动导向系统成本高昂、精度不足、稳定性差的问题。
  “科技创新只是手段,成果转化才是目的。”胡斌自豪地告诉记者,“以尾水工程为依托,该项目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8项,其中1项新型专利已获授权,并总结形成了《自动注浆顶管施工工法》等多套施工工法。这对加快提高顶管施工效率、促进专业技术队伍成长,意义非凡。”

  环保:决不让一滴泥水进入滇池

  “本身干的就是环保的活儿,决不能因施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是笔者在尾水项目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泥浆排放是环保控制的重要一环。”项目总工栗俊说,长达20公里的泥浆管道,要确保不排一滴污水,绝非易事。为履行承诺,技术人员在对泥浆池位置、泥浆排放线路、土场设置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采用了泥水分离工艺,确保了尾水排放的“绝对环保”。
  201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微服夜访”尾水工地,他看过11号井有序的施工现场后对陪同的人员说:“中铁上海局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你一定要将这个话带给项目部!”
  正是由于环保意识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尾水项目先后获得“云南省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股份公司红旗项目部”“全国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