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如阳光和雨露,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中,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因此,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施工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使其成为整个企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企业员工的价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收到实效。在具体的培育和践行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五点:
重规划,建机制,提供制度层面支撑。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灵魂,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思路、具体路径和措施;要建立责任机制,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建立纠偏机制,在强化规章制度建立的同时,还要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要建立对员工的奖惩制度,加大对弘扬和践行主流价值观行为的奖励力度,严厉处罚违背主流价值观、对社会风尚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制可管。
重学习,广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筑施工企业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抓好深入学习宣传和广泛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纳入企业全员学习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途径和措施,通过报纸、刊物、网络、宣传栏,文娱活动等形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充分鼓励和利用企业内外媒体,加大对本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在媒体中设舆论报道社会风尚奖。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建立道德讲堂,宣讲职业道德,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做到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使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每个员工的头脑。
重表率,树典型,引领正确价值导向。要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领头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廉洁自律、用好权力,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以人格魅力影响员工,以实际行动推动企业形成上级带头、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要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推出道德楷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榜样和教材,引导全员身体力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相吻合,促进企业员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重实践,抓载体,确保践行取得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魂”有所依,才能落地生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拓宽渠道和途径,丰富载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自觉践行。例如,开展一系列深化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岗位实际,在员工中持续开展以“爱国家、爱社会、爱企业、爱岗位”、“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等为主题的岗位实践活动;开展以“讲诚信、尚友善、知感恩”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讲文明树新风”进企业、进项目、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等。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行业特征、催人奋发向上的企业先进精神,如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把弘扬企业先进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实践基础。
重责任,敢担当,争做社会优秀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例如成立企业爱心基金,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持续开展困难帮扶、关爱困难员工和空巢老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在实施企业回报社会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建设诚信文化,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己之力;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管理者不仅要考核经营业绩,还要量化考评社会公益行为;在海外经营中,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努力成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宣传队”和“播种机”,用善行善举写好“中国故事”,把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发扬光大。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要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做到经济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国梦”的现实不断注入正能量。党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