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19日
一把钥匙开启一座城池
——中国中铁探索产融结合模式推进成都BT项目建设侧记
文章字数:3,603
  春节前夕,我们来到成都,穿梭于繁华闹市,耳闻目睹了正在修建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号线、号线共计50多个车站、停车场及地下掘进工程,以及清一色是来自中国中铁旗下、正在奋力鏖战的各支施工队伍。中国中铁的蓝色标识和飞扬的彩旗随处可见。中国中铁创新商业模式,推进产融结合,以BT运作模式进军成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初见成效。 
  

又一块“试验田”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是指根据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向投资者支付项目回购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成了制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为有效解决资金来源,许多城市借鉴国外做法,在市政公用项目建设上引入BT建设模式。这为中国中铁等大型国企以BT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
  中铁成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中介绍,中国中铁是以“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回报”模式建设成都地铁项目的。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建设费用及投融资回报。相对于传统招投标模式,BT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但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以郑董事长的看法,至少要规避两大风险因素:一是要认真调研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政府的偿还能力。以成都市为例,成都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其GDP,城市人口,城市质量,生活水平,科研教育能力等,在西部都无可比拟。近几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每年以增长10%以上速度增长,2013年迈上9000亿元台阶,今年要突破万亿元大关,在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由两年前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成都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台商“极力推荐”城市,运作BT项目风险相对较小;二是融资方式多元化。由于BT项目通常规模较大,投资较多,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的项目相关方较多。为此,成都BT项目采取了产融结合模式:通过有限合伙方式,将90%股权转让给建设银行旗下的北京中铁蓉城轨道交通投资中心,股权转让后,公司股东为北京中铁蓉城轨道交通投资中心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公司90%和10%股份。公司通过引入产业基金,加强与银行合作,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负债压力,为公司今后做大做强提供了资金保障。
  尽管中国中铁在深圳地铁5号线、昆明地铁等都进行过BT项目运作,但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在中国中铁尚属首次。为此,中国中铁领导高度重视。董事长李长进、副总裁戴和根等高层多次亲临成都,指导工作,希望这块产融结合“试验田”在天府之国能成为一方沃土,培育出根深、叶茂、花繁、果硕的参天大树。
  2012年2月,中国中铁和成都市政府联合举行“成都市新一轮地铁建设动员大会”至今。BT项目工程进展顺利,2012年,公司完成投资28.53亿元,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当年回购”开门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68.5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04%。实现净利润1.9109亿元。应收款项30亿左右。
  公司前景可观。  

一举“双赢”或“多赢”的合作

 
  郑建中告诉记者,成都市地铁BT项目实施两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进展比较顺利,实现了“双赢”、“多赢”的良好局面。
  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和管理压力。近些年成都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基础设施、天府新区开发等很多项目都是同时或者相继开始,这样政府的资金压力就会增加,BT模式可将大量非政府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尽早实施,提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规模效益。BT模式将项目建设职能从政府手中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项目公司实施,一方面实现了建设管理的市场化与专业化,提高了建设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从琐碎的事务管理中脱身出来,专门致力于建设资金的筹措及对项目的宏观监督管理。用郑董事长的话讲,如果按照旧有模式,成都市政府直接投资必须承担起建设单位的职能,至少要新增上百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工程结束后,这批人才需要妥善安排。BT模式的实施是实现了管理项目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合同管理、由过程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也正因如此,继中国中铁之后,数家中央建筑企业也进入成都,相继与成都市政府达成了地铁BT模式的合作协议。
  有利于企业发挥集团优势和资源的整合。传统施工总承包项目往往受施工主体多元化、认识不统一的影响,较难及时快速配置生产资源。中国中铁充分运用了国内最大工程承包商的综合优势与实力,履行项目建设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过程管理职能。发挥出强大的资源配置、整合及利用能力。以往各参建单位参与地铁项目招投标,家家需要组织一套人马忙于编标书,投标时竞相压价,形成恶性循环。而成都BT项目,中国中铁一声令下,辖属17个施工设计单位调集精兵强将轻装上阵,不但减少了投标环节,还养活了相等于1个工程局的施工队伍。中铁咨询在地铁设计方面一直是短板,没有资格单独参与地铁设计咨询招投标,通过参与成都地铁设计,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提升了业务资质;成都地铁BT项目采用的30多台盾构掘进机,全部是自家工厂设计制造的产品。成都地铁有3个停车场,上面还可以开发上盖物业,能盘活十几亿资产。
  中铁成都投资公司代表中国中铁拥有统一指挥、指导、协调、监督、控制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的职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构建了公司主导,依托总承包单位,工点具体承载,内审单位把关的设计工作体系。建立了内审制度,对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纸进行内部交叉审查,提高了设计质量。加强设计施工对接,有序推进了设计优化和调整工作;施工中,公司超前谋划,与各参战单位签订了阶段建设目标承诺保证书,建立起内部竞争机制,大力开展“践行承诺,树誉蓉城”劳动竞赛活动,使得BT项目高效优质向前推进。记者来到由中铁四局重庆分公司承建的地铁七号线神仙树车站工地,眼前施工现场彩旗飞扬,现场管理井井有条,醒目的横幅标语充满了人情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我保护别人不被伤害”。项目书记邱龙浩告诉记者,参与BT项目建设最深的感受是资金到位及时,从没出现过投资不到位而滞后现象,盾构机自2013年10月份进洞以来,掘进速度不断加快,项目部每月开展一次“巴蜀之星”活动,员工们干劲十足。 
   

践行承诺,树誉蓉城

 
  BT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企业信用的考验。
  作为世界500强的中国中铁,在成都地铁BT项目运作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国内最大工程承包商的综合优势与实力。2012年初,就在成都地铁BT项目开工不久,成都市政府通过招商,中国中铁又承揽了投资近44亿元的天府大道南延线项目。工程进展可以用神速来形容。一期工程5.26公里已于2012年底建成,创造了当年中标、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取得回报的佳绩;二期工程11.38公里于2013年底主道通车。对此,成都市政府赞赏有加。
  成都地铁BT项目成功运作和在天府大道南延线创造出的“天府速度”为中国中铁构建起社会信用平台。
  据了解,成都市正在规划开发的天府新区,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启动建设推动了成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承接资金、人才和技术转移,为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和社会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重大机遇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这其中,中国中铁在天府新区又承揽了约500亿元的项目。投资类项目包括中国中铁西南总部,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位于创新科技城的西南研发设计中心总面积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配套住宅420亩;建设类项目包括地铁1号线南延线三期工程,投资额约120亿元;天府大道南延线三期工程,投资额约30亿元;天府新区有轨电车项目上,投资额约75亿元……
  我们驱车来到正在开发的天府新区,上了一座小山,只见中铁员工正在修建一座钢结构的观景台。中铁成投公司副总经理刘仁智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天府新区尽收眼底。刘仁智如数家珍般指点山下中国中铁BT项目的一个又一个方位,说得我们眼花缭乱,热血沸腾,心里也充满了自豪感:BT项目运作成功,就好比掌握了能打开一座城池的“金钥匙”。中国中铁人由过去“打工仔”变成了“投资人”,更好地发挥了中国中铁的集团优势。
  采访结束时,中铁成投公司总经理黄天德告诉我们,通过BT项目实践,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一批懂得BT项目运作理念的新型管理人才。公司今后发展规划是以轨道交通及沿线物业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及综合开发、城镇化建设等相关领域为重点,集投融资、项目管理咨询、技术开发、建设管理及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高效率集成化投资建设管理集团;公司将立足成都,面向全川,以多种开发合作模式辐射西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致力于建立品牌拉动资本、资本拉动产业、产业拉动区域,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区域领先、国内先进、资金、技术、管理密集型建筑业上游企业,占据国内建筑业高端领域。  兰溪 赵中庸 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