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天津鼓楼内悬大钟一口,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而今曹庄动车运用所的在津投用,敲响了津门的新声。
回望245天前的2013年3月1日,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参建员工齐心协力展开了新一轮的拼搏奋战。经过千余名建设者八个月的不懈努力,曹庄动车运用所同年开工,同年开通,完成建安验工产值及设备产值近15亿。
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北京铁建人面对“三大难”,用智慧和意志,突出重围,亮剑津冀。
工期、管理、拆迁,三个施工难点如同拦路虎般考验着北京铁建人的胆识和能力。
——工期难。曹庄动车所原定合同工期36个月,审批工期18个月,甲方为了与津秦客专同步开通运营,将工期提前了一年,仅仅8个月的时间给建设者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张快速进场、快速拆迁、快速催图、快速备料、快速培训、快速开工的工程建设“六快”时间推进表,推动着工程进展。八个月的总工期被划分成三个阶段、两大战役,建设者们树立起“开工即是决战,速度决定成败”的理念。
——管理难。整个工程需要五个作业队的350名管理人员协同作战,“单兵作战”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公司坚持“一盘棋”思想,打破各作业队间的界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大兵团作战模式”联合办公。由此,一个拥有9栋办公楼、10栋宿舍配套房屋的联合办公基地应运而生。
——拆迁难。面对紧张的工期,拆迁问题像一块大石,压在项管部经理闫新平的心上。“我们搞拆迁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周边的资源和优势!”他说道。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百余次的走访和座谈,47户住户以最快的速度拆完,清理出施工用地,为保证工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逐鹿津门,决战津门。北京铁建人打造“三之最”,用汗水和艰辛,奋勇拼搏,开创奇迹。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建设者们以负责的精神,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合力攻坚,创造出华北地区动车所建设的“三之最”。
——最大。作为华北地区在建最大的一个动车运用所,拥有国内首座一次性建成的十线检查库。总占地约2059亩,含路基土方219万方,铺轨48公里,道岔120组,房屋37栋,占地49202平方米的十线检修库一座。上有京沪北联络线下行桥上跨动车所百米悬浇梁,中有站场、房建,下有涵洞、明渠及给各种管线,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施工的大格局。
——最快。“检查库钻孔灌注桩基础共计1089根,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第二十作业队经理刘胜利语重心长地说道。他在开工前与建设、设计、监理结合当地地质情况,反复论证长螺旋钻机钻孔工艺的可行性。实际采用后,大大提高了日进度,最快时每个钻机24小时成桩20根,确保了桩基施工的按期完成。动车行车公寓的建造创造了“津保速度”的“神话”,33天浇注混凝土2742立方,使用钢筋550吨,总建筑面积8666平方米的五层楼拔地而起,比甲方要求工期整整提前18天。
——最专业。曹庄动车所内5个主体施工作业队,10个相关专业,34个设备厂家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交叉作业,为此,他们提出了“四四”分区的整体施工组织理念,对整个车场及控制性工程十线检查库进行了区域划分,采取区段化作业的组织模式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程。动车所大型设备厂家提出设备预留件的安装位置要达到“零误差”,“仅临修库及镟轮库内的设备预埋件就达到了600多个,”第十九作业队技术主管闫同良介绍,“为了杜绝不匹配问题的发生,我们打破常规办公方式,采取‘五方签认制度’,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设备厂家进行现场办公、现场沟通、现场解决、现场确认。”
团结奋进,甘于奉献。北京铁建人书写“三种情”,用协作和关爱,彰显和谐,再赢赞誉。
常言道: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在北京铁建文化的熏陶下,“引领情、关爱情、协作情”绽放在曹庄这片热土上,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引领情。关键时刻,党组织彰显力量。群众路线和先锋工程、党员突击队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施工生产。正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全体参建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坚守一线,所有党员“干满勤、出满岗”,形成了的良好工作氛围。
——关爱情。“快来搭把手,这猪肉还挺沉!”,原来是员工们正在搬运慰问品。每位员工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已经是上级领导在大干期间的第三次慰问了”。如此的关爱,如一股清泉化为了员工攻坚奋战的力量。
——协作情。“今天的事今天必须拿下!”这是李建明的口头禅。“看,李经理在开挖掘机!”在场人员无不惊叹。只见挖掘机大臂上下翻飞,简直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原来劳务班组的师傅已经连续工作了24小时,李建明心中不忍,亲自上阵让他休息。
“这是我三十年工作以来所见遗留问题最少,开通面貌最好的工程”,“干出了一个标杆、干出了一面旗帜”……傲雪梅愈艳,凌寒志更坚。“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舍家奉献”,这就是“津保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新时代的北京铁建人用满腔热血和辛勤付出,树立了企业品牌,展现了铁军风采,谱写出一首壮丽诗篇。
侯赛赛 何俊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