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炙烤着乌江两岸;机械轰鸣,响彻整个重庆白涛专用线项目。在白涛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导师王明飞初次相识。
王明飞比我大几岁,每次瞧见他都是在埋头苦干,要么看图纸,要么操作仪器。第一次图纸看不懂问他时,他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教你”,然后就耐心详细地给我讲解,他看我有些紧张,又补了一句,“不着急的,慢慢来,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就是这句简单话让我心里如释重负。
24年冬季的某天,项目车辆外派未归,施工现场急需测量放样,我和师父顶着寒风扛着全站仪和脚架徒步走了近5公里,赶到施工现场。记得当时他说“缓一缓就有车了,但是现场的进度刻不容缓,不能因为我们耽搁了”,我被他的责任心打动。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他利用晚间休息时间教我熟悉图纸,了解营业线施工流程,告诉我哪些容易出错,哪些要牢记,他的一言一行就像一个个锦囊妙计,我认真地记录着,放进大脑里。他说得不多,更多的是用他的行动为我树立榜样。除了工作上的事他也会和我闲聊,聊工作感受,聊未来和聊理想。
“二十多岁的年纪,不要怕吃苦,现在可以不会,但是等你三十岁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会就没机会学了”他说得很有道理,我一直铭记于心。他的身份很多,是工程部技术员,是安质部安全员,是实验室材料送检员,还是营业线施工负责人,但更是我的师父,我的兄长和挚友。
今年5月,根据铁路局夜间“天窗”施工要求,我和我师父坚守现场督导施工作业。当城市早已沉入梦乡,我和他却如同逆行者,与作业人员集结在灯火通明的铁路线上。
头顶是深邃的夜空,脚下是仍然温烫的钢轨——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酷暑较量的硬仗:在宝贵的120分钟“天窗点”内,完成一座关键龙门吊的架设安装。白天地表温度早已突破40摄氏度,即便到了深夜,蒸腾的热气依然顽固地盘踞在道床、钢轨、墩台之间,像一张无形而黏稠的网。
从接到封锁命令、确认防护到位的那一刻起,战斗就打响了。吊装、定位、校准、焊接、紧固、调试,时间紧,风险高,难度大,每个人都神经紧绷。当最后一道焊缝完成,最后一颗高强度螺栓被扭矩扳手拧紧到规定数值,对讲机里传来“主体安装完成,初步调试正常”的报告时,我师父才松了口气。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天窗”施工,深刻体会了其中的不易。
项目上的工作很辛苦,我脚踏实地的跟着他学,认真地做着笔记,看规范,不断地思考总结,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的同时能帮他分担一些压力,更为项目出一份力。
现在回想起项目经理见面时对我说的一句话:“崔克万,你就跟着你师父跑,哪怕他不说话你也要跟在后面。”后来的我逐渐明白,那不仅是一句玩笑话,那是对我师父的肯定,也是叮嘱我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金秋将至,乌江两岸的炙热即将褪去,白涛项目进入冲刺阶段,老话说“行者半九十”,此站非终点,钢轨作序向新章,未来的起点就在脚下,我仍相信笃志前行,虽远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