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中铁十局七公司同赛公路项目部大商务管理“四战联动”抓质效
文章字数:1,097
  青海同仁讯 在海拔35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条穿越冻土带的公路正在建设中。中铁十局七公司同赛公路项目部在气温近半年零度以下、生态脆弱区料场禁采等严苛条件下施工,通过全周期商务策划、全过程动态管控,不仅斩获中国中铁2022~2024年度大商务管理先进项目部殊荣,更以利润率的亮眼成绩,为高原基建项目管理提供了经验。
  策划先行,打好效益攻坚主动战。项目团队突破传统施工思维,在前期策划中,充分发挥项目“铁三角”作用,提前开展地质勘探资料深度解析与现场实勘比对。针对设计中土石比例预判偏差问题,邀请勘探单位重新勘探确认,留存测量数据和土石分界影像资料,商务经理同步构建经济模型,测算不同土石比例方案成本、效益差异,联动设计院成功推动土石比例调整优化,以现场反推设计,实现增收。该模式突破传统项目设计到施工信息单向传导弊端,为后续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策划提供逆向验证、设计迭代、效益反哺的闭环管理范式。
  经济比选,打好资源整合攻坚战。项目部建立“动态比选+资源置换”双轮驱动机制,在关键工序实施前必做多方案经济论证。针对台背回填设计用料成本倒挂难题,施行“废弃资源再利用”策略,将废弃砂砾转化为台背填料,通过外购成本、置换成本清单收入对比验证,实现回填材料成本降幅超70%,实现盈利。在土石方调配中,将原设计外弃土石方转化为填筑料,通过材料动态管理平台宏观调配,不仅达到优化运距,节约运输成本的效果,还破解了高原物资匮乏困局。
  风险防控,打好施工成果保卫战。项目部贯彻“非管理损失必追溯”原则,将不可抗力、地质风险等转化为索赔机遇。以“损失最小化、补偿最大化”的风控理念,确保项目施工成果颗粒归仓。对项目临建工程遭遇暴风损伤问题,引入第三方公估机构,精准定损,保险赔付率达到100%。建立合同条款动态优化机制,在EPC总价包干框架下,通过“过程签证+补充协议”锁定边界条件变更,有效防范结算争议风险。
  技术赋能,打好创新创效突击战。充分发挥“大商务管理”创新创效基因,让每项技术突破自带创效属性。项目部成立“张小伟创新工作室”,在工法、专利开发阶段即嵌入经济效益评估模块,明确创效路径。涵洞施工中创新采用装配式箱涵技术,相比就地现浇施工工艺,本需10人30天完成的涵洞,现5人3天即可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节约成本高达70%,并成功申报为省部级工法。建立“难题揭榜挂帅”机制,针对高原冻融周期短、有效施工窗口期紧张等痛点,制定专项研发计划。实用新型专利《高原水草地路基智能碾压监测装置》可实现实时监测基层压实度,减少检测需求,节约人工与珍贵的施工时间,路基施工效率提升20%以上。项目累计形成省部级工法2项、专利15项,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直接效益超千万元。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