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工地见习一年
□ 谷佳鑫 中铁五局二公司
文章字数:1,081
  去年七月,带着校园的青春气息与毕业时的书卷意气,我从吉林长春出发,在湖南衡阳完成公司层级的培训后,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四川广元。出站时,项目书记与办公室主任一行早已等候多时。他们亲切的关怀与精心准备的欢迎仪式,让我初抵中铁五局汉广项目部,便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后的日子,当泵车的轰鸣划破寂静,当CAD图纸上的墩柱在钢筋丛林里逐渐投射出交错的实体光影,我真正触摸到了理想与现实相接的“焊缝”。
  我的见习生涯始于二工区。初入现场,宏伟的施工场面便带来强烈的震撼。在导师杨斌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深入各项工作。从协助测量桩基成孔深度、检测沉渣厚度,到后来独立操作水准仪、全站仪参与桥墩基础的放样复核,每一次精确至毫米的操作,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测量作为“工程之眼”的意义。钢筋绑扎环节,我对着复杂的图纸,学习辨识各类主筋、箍筋型号,协助检查间距、搭接长度及保护层厚度控制。尤其是保护层厚度,图纸上冰冷的“2cm”,在工地上需依赖精确的垫块支撑与浇筑时谨慎的振捣来保障,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是结构百年寿命的关键防线。
  桥梁工地绝非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套精密协同运转的庞大系统。我用心观察施工组织设计如何落地生根,多工种如何无缝衔接协同作业——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工程管理的智慧。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轰鸣的工地上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脚。目睹大体积承台浇筑时埋设的冷却水管循环降温,书本上关于混凝土水化热控制的理论瞬间变得触手可及、生动无比。
  这段浸润于汗水、混凝土气息与机器轰鸣声中的时光,已悄然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桥梁建设,远不止是技术活。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连接两岸,跨越天堑,承载着千万人安全通行的重托。每一寸钢筋的精确定位,每一次混凝土的精心振捣,背后凝结的不仅是工程师的智慧与工人的汗水,更有严格的规范、精密的协作以及对自然的深切敬畏,它们共同关乎着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安全运行。
  时光飞逝,今年转眼已至6月底,一年的见习生涯行将结束。校园卡永远定格在2020级,工装上的反光条却已陪我走过三百多个日夜。从初遇机械轰鸣时的局促,到独立于梁场高处时的从容,这段见习时光让我真正领悟:土木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精密咬合,是团队协作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更是严谨规程与创造浪漫的和谐共生。
  未来,我将带着施工日志里的风雨、隧道深处的星光、梁场上精确的刻度,把青春浇筑进更多的山川河谷。因为我深知,每一片T梁都是大地上立体的诗行,而我们,既是这诗篇的书写者,亦是终将被时光覆盖的标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安全帽上熠熠生辉的“中国中铁”徽标,我知道,那是我们与企业共同奔赴远方的勋章,照亮前路,亦镌刻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