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京地铁17号线中段区间长轨贯通,成为中铁上海局一公司在城市地铁建设铺轨专业施工的又一重要成果。自1991年在上海地铁1号线铺轨以来,一公司在地铁铺轨领域耕耘35年,足迹遍布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长沙、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温州等重点城市。
缘起1991,沪上匠心启程
1991年,上海地铁1号线新龙华车辆段开建,成为中铁上海局一公司进军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首场硬仗。
车辆段作为地铁的“家”,用于存放、检修和调配地铁运营车辆,需铺设检修线、停车线等复杂轨道网络。新龙华车辆段所处地下软土层含水量高、承载力弱,施工面临着轨道沉降与变形的重大风险。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深层搅拌桩、注浆加固等地基处理技术,确保车辆段大范围地面荷载的稳定性;采用抗浮桩和排水系统,防止结构因地下水压力上浮变形。通过合理划分作业区、设置隔音屏障、调整作业时间,降低施工对居民区及龙华西路、石龙路等周边交通的影响,为后续线路及车辆段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模板。
凭借着平滑如镜的“零缺陷”轨面,项目团队受到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的广泛好评,并于1996年6月荣获铁道部1991-1995年度优质工程二等奖,授予铜质奖牌。
淬炼35载,“铁军”精进不止
从黄浦江畔到珠江之滨,从京津重城到中原腹地,30多年来,中铁上海局一公司的地铁铺轨版图不断扩大,技术迭代与经验沉淀交织成一部城市轨道的“进化史”。
2019年9月底开通运营的济南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建设中,一公司以“绣花功夫”应对复杂地质与文物保护的双重挑战。作为济南市首条全地下线路,R3线全长21.6公里,需克服高地下水位、交叉施工和保泉工作等建设难点,施工难度堪称“在豆腐上雕花”。面对复杂工况,项目团队采用错峰施工、移动式轨道基地等创新模式,通过精细化分区作业与动态调整施工时序,缓解了地下水位波动对泉脉的影响及多标段交叉施工的资源冲突。凭借技术突破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该项目提前15个月竣工,以“零沉降、零渗漏、零扰动”的卓越表现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泉城地下长龙的“精度样本”。
2022年12月底开通运营的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是我国首个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市域铁路项目,开创了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建设的新范式。一公司主要承担该项目4站4区间的轨道铺设任务,工区长18.02公里,设置4座铺轨基地。自进场以来,项目部深入优化比选铺轨方案,积极克服施工断点多、转场频繁、高架线铺轨占比大等重难点问题,从工期要求、资源配置、技术标准、管理措施、安全质量、工序衔接等方面做好施工准备和各项保障,采用“机铺法”和“散铺法”两种方式同步施工,以日均300米的铺轨速度在东海之滨刻下时代标尺,以中国中铁智慧打造了市域铁路铺轨新标杆。
30多年的耕耘,也让一公司荣誉满身。参建的深圳轨道交通5号线、长沙轨道交通1号线、石家庄轨道交通1号线等工程荣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北京地铁八通线四惠至土桥段、北京市轨道交通大兴线轨道安装工程荣获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竣工“长城杯”金质奖;珠江三角洲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轨道工程荣获“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
致远未来,智轨再绘蓝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时。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一公司正以“智能建造”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在轨道交通建设的赛道上努力奔跑,奋力勾勒“智慧轨交”的未来图景。
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广州,一条串联5个中心区的“超级环线”——广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在成型。作为广州首条环线地铁,其44.2公里的闭环轨道承载了“轨道上的大湾区”战略使命。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管理系统内设置轨道车实时位置、速度及区间坡度、长度等数据,如有超速、临近等情况出现,监控系统立即发出警报;严格进行有害气体监测,通过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调度系统,有效识别施工风险……这种将智能建造技术与超复杂工程深度融合的实践,为数字化新基建支撑未来城市智慧化演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在首都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蓝图中,北京轨道交通17号线轨道工程以科技创新塑造了地下动脉构建的新形象。在这一城市东部贯穿城区的南北快线建设中,项目部科学优化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施工,充分应用新能源轨道车、多功能施工平板车、中频感应电子正火技术等工装工艺,有效减少施工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在复杂工况下顺利完成了轨道工程建设。
铁轨蜿蜒处,山河奔涌来。北斗定位的星光穿透地层,智能中枢的数据流淌成河,这支穿越世纪的铺轨“铁军”——中铁上海局一公司,正以铁笔银钩描绘着交通强国的时代画卷。 杨利南 熊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