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人民画报社主办的《丝路瞭望》第2-3期(总第89期)刊发《中国中铁:“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铁军》,现予以转发,供学习参考。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中铁依托在高铁、轨道交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坚持国际化经营方向,增强主动运用、积极引领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勇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开路先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迈入发展新阶段
2024年12月24日,孟加拉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铁路项目——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全线通车。该项目由中国中铁承建,历经6年建成,期间攻克了多个高难度建设难题,其优秀经验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对外承包商会作为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
作为中国知名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中国中铁有着上百年的企业发展史,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包括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等,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和其他新兴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中铁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工程,包括“黄金大通道”中老铁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孟加拉国“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等,真正做到了“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中铁强调工程、服务、产品“三优质”,并将其落实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全长19.2公里,被誉为中亚地区第一长隧道,中国中铁仅用900天就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荣获国际市政工程协会“特别国际优秀奖”,工程质量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由中国中铁建设运营的亚吉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是东非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运营收入保持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为两国提供就业5.5万人次,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践行了优质服务。此外,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盾构机产销量连续11年排名国内第一,连续6年世界第一,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知名的盾构行业领先者,实现了产品优质。
在深化传统基建合作的同时,中国中铁还大力开拓新市场新领域,以“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企业品牌,成功树立了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全球建造的新典范。
目前,中国中铁海外业务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建筑承包商之一,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23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9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0位。
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国际基建领域的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标准迈进,而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则被视为这一转变的核心目标。中国中铁积极开展双多边国际交流合作,致力于构建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兼容互通的标准体系。
2022年7月15日,中国中铁承建的印尼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首组接触网腕臂成功安装,标志着中国标准“简统化”接触网设备首次应用到海外高铁项目。雅万高铁采用的接触网腕臂全部由中国中铁研制,具有减少零部件种类、提高服役性能等诸多优势,因其稳定可靠的产品性能经受住了实践考验。
2016年10月5日,由中国中铁参与建设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修建过程中,中国中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建设标准进行调整改良,使其更符合当地需求。例如,根据当地火山渣多的地质特点,中国中铁建设者大胆创新,用“火山渣掺拌黏土”替代传统路基填料。这一方法最终被推广运用到整个埃塞铁路项目建设,在节省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建设效率。
十余年来,中国中铁在“一带一路”基建领域不断复制和改进中国标准,在中老铁路、肯尼亚蒙内铁路、越南吉灵—河东线城铁等众多项目中积极完善和推广中国标准,同时还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参与策略,加强国际标准方面的课题研究,积极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努力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突破。
2024年7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网站正式公布202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我国牵头制修订的国际标准相关信息,其中,由中国中铁参与起草并获批发布的ISO国际标准达3项,为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中国中铁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海外经营管理的内生动力,满足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
中国中铁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有10个博士后工作站、36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9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07个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并先后组建20个专业研发中心。截至2024年底,中国中铁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67项。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中国中铁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企业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领域创新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产品创新方面,近年来中国中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成功攻克了盾构主轴承、控制系统、大吨位架桥机技术、施工装备自动驾驶等“卡脖子”核心技术,自主研制了各类型号的盾构机、架桥机、大吨位起重船、智能焊接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打破了西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例如,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使用的万吨级中心架梁起重船“天一号”、格鲁吉亚南北走廊KK公路隧道项目使用的全球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等,这些“大国重器”均采用中国设计、中国标准,由中国中铁研制,助力海外项目优质高效建成。
在机制创新方面,中国中铁立足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要求,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变化,深入推进海外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海外“双优”战略,打造“一体两翼N驱”格局,优化完成22个境外区域总部布局,构建“大区+国别+项目”的海外业务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海外经营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在业务创新方面,中国中铁除了工程承包业务“走出去”,勘察设计、工业制造、物流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业务板块都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灵活运用多种经营模式。近年来,中国中铁大力拓展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城市运营、机场航道等“第二曲线”业务市场,建设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安哥拉首都首个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高等级、高技术含量工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擦亮中国企业国际形象
履责于行是企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中国中铁始终坚持“身在海外就代表中国”的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力打造“责任中国、责任央企、责任中铁”国际形象。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中国中铁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在海外工程建设期间,中国中铁通过捐款、捐物、捐资助学等形式,为改善东道国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帮助。义务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居民饮水、排污等惠民工程,帮助东道国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例如,累计为中老铁路沿线改扩建便道743公里,平整宅基地14万平方米,修建水渠272公里,当地民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中国中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海外项目建设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模式,从源头上推行绿色规划设计,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施工技术,使用低碳建筑材料,把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融入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例如,在承建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中注重动物及环境生态保护,在架空线上安装使用防电击、防撞击装置,同时不在鸟类繁殖季节进行噪声、震动施工,避免沿线区鸟类迁徙受到项目施工影响,获得当地社区、动保组织赞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24年1月,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组织的国际工程跨文化案例评比中,展示中国中铁拓展海外市场经历的《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荣获杰出案例奖项。评委会认为,该案例在坚持“一国一策”,建好项目造福当地;坚持履行责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尊重关怀,内和外顺和谐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国际传播塑造形象等方面,较好展现了企业融入属地的良好形象。而这正是中国中铁长期扎根共建“一带一路”的真实写照。 种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