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前,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对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文明岗进行了表彰。中铁九局大连分公司“海百合”翻译组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这是该集体继中国中铁先进女职工集体、辽宁省巾帼文明岗、辽宁工人先锋号等诸多荣誉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历史可追溯至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两亿多年。这种生物终其一生扎根于海底,即便在充满竞争和危险的深海环境中,它也能依靠强大的再生能力像花朵一样绽放。因此,海百合也被称为“海中仙女”。
译者必定饱学
2008年,随着大连分公司海外项目的陆续交付,企业的声誉逐渐打响,引入翻译人员也成为刚需。为此,公司组建了一支随时可出国“作战”的翻译团队,这便是“海百合”翻译组的前身。
2013年,翻译组正式更名为“海百合”翻译组。这支团队由24名精通英、俄、法、西等7种语言的资深翻译组成,主要负责国际工程的招投标商务会谈、外事服务、资料翻译等工作,业务范围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23个驻外机构。
“涉足海外投标领域,专业跨度极为广泛,涵盖了从矿业矿产到铁路公路,从市政建设到新兴能源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术语必须从基础开始学习。”“海百合”翻译组组长王天宇介绍。2023年末,在一个海外矿山项目中,业主对项目建设要求非常严格。“想要拿下这个项目,不但要拥有出色的技术团队,翻译工作也至关重要。一个词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特别是涉及价格、设备等,要慎之又慎。”
为得到精准的翻译结果,翻译组引进了塔多思翻译记忆库。“这个翻译库对我们的帮助主要体现在术语翻译、技术标准和国际投标规范方面。随着使用的深入,我们还研究出了新用法。”王天宇把组员累计翻译出的超1756万字全都存进翻译库,并根据语种和项目分类,构建记忆库、术语库,形成专属的词库。
截至目前,翻译组共构建专业数据库56套,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日常工作效率,大连分公司在国际工程中的中标率也随之大幅提高。
共同的远方
在这个以女性为主的翻译团队中,夏森是“稀有”的男翻译。他在国外担任翻译工作超过10年,也在异国他乡邂逅了爱情。他的妻子赵明露,同样是“海百合”翻译组的成员。
12年前,刚果(金)政治局势异常复杂多变。夏森在出国前的心情可以用忐忑不安来形容,他甚至与家人进行了仿佛生离死别的告别。“到卢本巴希之后,我发现这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尽管生活单调,却也安稳。”夏森说。
赵明露和夏森的想法差不多。上大学时,她总是听学长讲述异国他乡的故事,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赵明露想象着,未来有一天能去看看诗和远方,“那时候我心里的远方,就是未知的国度、未知的风景和未知的人。”
憧憬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抵达营地后,他们发现可活动的空间仅有足球场那么大,日常生活也显得单调乏味。相似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岗位,夏森和赵明露共同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成长。2014年,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
2021年,夏森随团队深入撒哈拉沙漠的核心地带。陌生的环境,给夏森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执行现场勘测任务时,他失联了。进入沙漠的第四天,夏森一行来到一个负责边防的小镇。他取出手机用2G信号给妻子发送了一条短信:“一切平安,勿念。”这条信息至今仍保存在赵明露的手机中,也成为他们夫妻二人职业生涯最难忘的回忆。
一专还要多能
2016年,厄瓜多尔西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震区800多所学校损坏,12万名学生无处上课,马纳维省是重灾区之一。厄瓜多尔的中国企业相继投入灾后重建,大连分公司承接了马纳维省78所小学的重建项目。
“看见孩子们没有教室上课,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争分夺秒地建每一所学校。”翻译组张铜雪印象最深的有一所学校只用了37天就修建完成并交付使用。这所临时性学校修建在一座公园的旧址上,面积不大,只有14间教室,556名学生。学生返校上学后,张铜雪隔三岔五就会来这里看望孩子们。“当时我孩子只有两岁半,我父母在国内带他。看到这群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说到这儿,张铜雪红了眼眶。
在厄瓜多尔,张铜雪不仅是翻译,还是项目的劳工部部长,这次参与重建的外籍工人由她组织培训后上岗。“这里工人的施工方式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同。想要完成45天交付一所学校的既定目标,仅靠中方人员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雇佣当地工人。”
在所有海外员工正式入职前,张铜雪都会送给他们一份包括入职谈话、岗前培训的“入职套餐”,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角色定位。上岗后,张铜雪还会给他们安排师傅,用在国内最常见的结对帮扶,让海外员工快速独当一面。
从现场到赛场
“海百合”的队伍不断壮大,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带来新的力量。孙欣然在2023年末加入这个队伍。当时,她刚刚结束匈牙利的留学生活,取得了英语应用语言学硕士,又投身匈塞铁路的建设中,用翻译的“齿轮”咬合起工程与文化的精密链条。
在布达佩斯求学的日子里,她的研究课题曾聚焦“跨文化交际的语义损耗和文化冲突”,但她未曾想到,这份学术力量会在匈塞铁路项目化为实践课题。作为项目翻译,她面对的不仅仅是专业术语的转换,更是中匈双方文化思维差异的微妙调和。“翻译不是复读机,而是要为不同频率的声波寻找共振点。”她在工作笔记中写道。
2024年夏天,第四届“译路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初赛上,即兴口译环节,组委会设置了一道道刁钻的题目,一个个专业名字难住了不少选手,孙欣然仍然临危不乱,最终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斩获个人二等奖与团体二等奖。但她明白,荣誉的背后,是对自己业务能力更精进一步的鞭策。
如今,孙欣然仍然带着她的专业术语库和跨文化交际笔记坚守在布达佩斯,每当列车呼啸而过,那些被温柔化解的文化摩擦,被语言点亮的理解瞬间,都成为“一带一路”上流动的风景线。对她而言,对整个“海百合”翻译组而言,翻译从来不只是职业,而是让世界听见“钢铁驼铃”如何在不同语境中奏响和声的使命。 宋鹏 李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