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回家而自由了,也因为回得了家而更有力量去往远方”,蔡崇达的这句话触动人心。回家,往往能让我们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压力,找回真实的自我,这种自由是内心的宁静与放松。就像他在《草民》一书中所刻画的那些人物一样,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徘徊、追寻,充满了对家的眷恋和对远方的憧憬。
《草民》是蔡崇达继《皮囊》和《命运》后的又一部畅销作品。第一次读蔡崇达的书,句句直击人灵魂的柔软处。书中聚焦的是如野草般生生不息的故人,他们是被人嘲笑了一生却始终怀揣着善意,询问“你今天过得好么”的邻里;是在拼尽全力扛起自己,把软弱藏起,托举我们努力向前跑的父亲母亲;是在时代巨浪里,疲惫挣扎,从失意中努力重生的人;是被命运拍打,执拗着与磨难一次次叫板的人。
他们让我看到了我故乡的人儿,也是如野草般平凡,也如野草般倔强不屈。
本书的精彩不仅是文字的优美和深刻,还在于故事构思的巧妙与独特,最重要的还是书中人物迸发出的力量与温度。我不禁为文中曹操的纯粹和善良而动容,为黑暗里挣扎终于找到一束光的许安康而喜悦,为作者能以文字的方式把故乡的人留住而由衷地感到幸运。
作者在采访时说,他想写海边斑驳的草地,而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这没被修饰的草地上,处处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每天从你门口路过,问你“今天,还好吗?”的曹操,在惊诧之余,无论是谁,也会心生暖意吧;比如,为了帮助秋姨痴呆症儿媳妇的孩子开智,全村人都使出浑身解数。读后倍感温暖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我是作者在文中说的“既没有抵达远方,又已经告别家乡的人”。我总试图通过一本本书籍,在一次次走访他人的精神故乡中去回顾我的故乡,找到我的精神皈依。
“你离开它越远,想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越美,但当你真的置身于这片山水时,除了美之外,你必须直面现实的困境。”这是作者东西对“故乡”的体会。
不得不承认,“故乡”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地方,那里有淳朴的人们,有明媚的年华,也有不可回避的愚昧,还有日渐衰败的渺小。
年少时,因那里的闭塞,决心离开;成年后,也因那里的琐碎,害怕回来;最后,又因那里的人,想要回去。
故乡的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都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正是因为那些落后,让我们儿时心怀宏愿,奋发图强;正是因为那些淳朴的温情,让我们走得再远,回头望时都有一盏温暖的灯为我们点亮。
正如文中的作者,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他母亲回复作者的解决方案就是,“有问题就回来一趟”,因为他母亲固执坚信,在故乡没有什么情绪是不可被疗愈的。
想起前段时间回故乡的场景,除了翻新的拱桥,门前的路也变了样。这条连接四个村子的路,我儿时千万次地走过,每一次重回,都仿佛能看见少年时的我,还有年轻力壮的叔叔婶婶们,那时的我们身上还没有多少被岁月雕刻的痕迹,是那样的轻盈和明亮,村子的人也是那样年轻有力量。
如今,刷白的楼房里都是陌生的生满褶皱的面孔,他们坐在各家门口的石阶上,隔着门对望,或者缓慢侍弄自家的菜园,或者坐着发呆,打量门口呼啸而过的车辆,然后好奇地张望下车的人。
我的故乡没有秘密,东家发生的事,西家是一定会知道的。如野草般,风一吹,四处乱窜。我的故乡没有远方,家长里短、三餐四季皆是她的烟火。如墙上的钟摆,有自己的节奏。但她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虽已离开故乡,但因为一次次回望,而一次又一次收获了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