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以诗扬名,“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出版诗集、文集十余种。但如若提起他的散文?大多数人或要思谋良久。
而我一直有种“偏见”,认为写散文的人写诗不一定漂亮,但写诗的人散文却多精品。
《人间随笔》是于坚诸多散文著作里,我喜欢的其中一本。一是被书名中的“随”字吸引。我理解的“随”是随意自在的舒坦,是随心所欲的任性,是随遇而安的淡泊,是随心而动的自然流露,是随时记录的信手拈来。
一路跌跌撞撞来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在深刻体会了一地鸡毛的生活后,方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等流传千年的名句可不是说着玩儿的,便对《人间随笔》中的“随”字一见钟情。我想看看于坚于苦难繁杂的人间,如何平和从容地、顺应自然地、自由随性地“随笔”。
二来此书十三篇散文皆以“某某记”字为名,给人以记录生活,真实可信之感。“记”也强调了散文的纪实特性,看到它,就像被中医把了脉——“性”平实、自然。“记”也是作者承载记忆和情感的载体,一个表达思考和感悟的平台,是我中意的文体及写作方式,成功地勾起我对此书的好奇和期待。
先看《人间随笔》的封面和排版,就会给人两种互为矛盾的感觉——“太差钱”和“不差钱”。
此本书不似当下那些讲究得如日本韩国的女子一样,不化妆不出门,那样的书,有着烦琐的“硬装”和一层层涂脂抹粉的“软装”。往往,在撕开外面包裹的一层护膜后,还要取下腰封,再拿开硬邦邦的护封,才看到封面,打开封面,时常还有一个精美如工艺品的带着穗儿的书签静静地躺在那里等你欣赏。好不容易打开书,纸质很好,配图很美,唯一不美之处就是“草盛豆苗稀”。几十个字、百把十字就分一段,一页纸上稀稀拉拉,直让人可惜那大片的空白。往往这样的一本书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驴粪蛋儿——表面光,败了阅读的胃口。
于坚《人间随笔》简朴的包装和密实的排版如穷人的蜗居,一点多余的地方都没有,可看它的文字和内容,一段抵得上别人一篇,富到流油。
于坚的散文很注重细节描写。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没有细节的生活让人抑郁。”他反对现代主义中的同质化,认为细节消失,人的灵光也随之消失。所以,我们所知晓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意义如增强真实感、凸显性格特点、丰富人物情感、深化主题思想等,对于坚而言是“死”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没有细节,没有手工的现代生活,所有东西是一样的,这令人感到乏味、空虚,让人想死。为什么现在人抑郁增多了?因为什么事情都被技术帮你完成了,人们无所事事,度日如年,闷闷不乐,闲下来的手,只会用来玩手机。因此,细节于他而言,即是生活,是乐趣,也是文章。
口语化表述和充满智慧又犀利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人间随笔》的亮点和特色。其以丰富的内容、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及质朴中带些许讽刺幽默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思考的人间世界。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平凡与伟大、琐碎与深邃,进而启发我们在思索中生活,在生活中思索。
读完全书,我也终于明白,作者如何能在洞彻了生活的本质,看尽了繁杂沧桑后,依然能自在而行,快意人间。
要说此书有哪些不足,还要再说到细节。细节成就了于坚的散文,可当读者陷入大量大段大段的、排列得密不透风的细节描写的文字中时,难免就会觉得冗长甚至啰唆。过多的细节描写使整个文章的节奏变得缓慢、拖沓,带来了阅读的疲劳感,个人认为是极考验读者阅读耐心的,这样的结果也会让读者失去个人的想象空间。此观点纯属个人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