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到单位上班,至今已经27个年头了。一直怀揣着一个念想,就是能够到自己曾经干过的工地走一走,哪怕看一下曾经参与过的工程,也弥足珍贵。
在中铁大桥局推出的精品工程图片集中,一张京包线跨妫水河铁路大桥的照片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它仿佛一个跨越时空的载体,牵扯着我的思绪,一直回到那个青春绽放的年代。
1996年8月10日,我们一行8人到京包线妫水河铁路大桥工地,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还带着铁路员工工作证免费乘车,北京西客站转车到北京北站匆匆忙忙,掩藏不了内心的小激动。
小学课本学过京张铁路巧妙设计的“人”字形换向爬坡,过居庸关在青龙桥穿过八达岭长城,在青龙桥站台我下了车,把滔滔仰慕化作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围着詹天佑大师的雕像转上了五六圈。
列车行进到妫水河南桥头,左侧不远处就是当时的新建铁路桥工地,栈桥已经拉通了。车前行到妫水河北岸右侧,我看到一大片错落有致的灰色石棉瓦屋顶的项目生活驻地,火车在12点半到狼山火车站,下车后一位大姐开车接我们到了驻地。
我和4人被分到一分队第三班组开始实习。我们的班组长姓魏,是一名装吊好手,很能“侃”,很多奇闻杂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灌输不少的。魏师傅领着我们几个“新兵”都是上早班,有时候配合钻孔队倒运钢筋笼,有时候配合栈桥加固。每周一早上是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的班组安全学习,规范现场施工是学习的重点,以及后来很多大桥工地新事物的认识差不多来自这一阶段的实习生活。
抽调到测量组后,负责人是徐工,还有3名师兄长,他们各有特点:徐工看似不紧不慢,但业务能力特别强;刘师傅的桥牌和乒乓球打得好,工会活动得奖最多;高师傅写一手好字,项目部标语宣传栏都是他的作品,还特别擅长山水画,每次休假或出差背回来的都是宣纸和画料墨汁;卢师傅吉他弹得相当棒,后来凭着这一手还结识一位美女娶为老婆。
我们住的房间四周用小角钢拼成格式骨架,用加入竹子或细钢丝网片、厚度五公分左右的细石混凝土填充预制水泥板并装配好墙面,角钢骨架铺上石棉瓦做屋顶,室内用石膏吊顶。房间不管密闭性还是美观性,自然是比后来的彩钢板房差不少。
妫水河大桥工地冬天特别冷,房间里配置一个用直径500毫米的钢管桩改制的煤炉子。大家怎么舍得浪费这么好的烹饪条件呢?加上驻地大门前,当地村民经常叫卖土鸡、蔬菜、调料等特产,于是我们陆续组建了伙食团。
我们伙食团有8个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作为“新兵蛋子”,就负责洗菜、刷碗、打扫卫生。豆瓣鱼、神仙汤(炒过菜后不用洗锅,直接做的紫菜虾米鸡蛋汤)、烧鸡公是大厨高师傅和刘师傅的拿手绝活,都让我回味无穷。在没有夜班的时候,伙食团就会做上几个菜,围着炉子热气腾腾地边吃边聊,再喝上几口沙城老窖、康保老窖,所有的辛劳都烟消云散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从项目部食堂打饭。能容纳百人用餐的食堂餐厅比较大,午饭时间五六个窗口排队打饭的情景历历在目,每餐都有荤素五六个菜品,盐煎肉、燕窝蛋、卤水蒸面都让人争相排队,蔬菜贰角、荤菜五角、米饭五分钱一两,贰角一个四两的杠子馍是我喜欢的。也不懂得什么是养生,“胡吃海喝的”八个月,我的体重长了近10斤。
食堂餐厅周五晚上摇身一变就是“员工舞会”,师傅们脱掉工装,换上“喝茶”的衣服,伴着霓虹灯洒脱地舞动着身躯,肆意挥洒着属于自己的冲动青春。有时也会邀请当地电影队播放一些新片电影。阅览室定期开放,名著小说、杂志、报纸也很多,当时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报纸获得的。灯光球场是给喜欢篮球、羽毛球运动的员工准备的,靠近河边是一片平整后的沙土地,那是我们经常踢足球的地方,有机会上场我多半作为守门员,还有眼镜被踢坏掉的记忆,现如今那儿已经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了。
广播站每天定点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门口巨型天线接收机通过程控转换机差不多就能够收近20套电视节目,虽然当时电视机还是奢侈品,项目部还是给员工的每个房间都装了闭路电视线。
为了让寒暑假过来的“小候鸟”们住得舒服一些,项目部当时有很多房间留做招待所,孩子们或者老人到时候就会过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里也有卫生所,5名医生1名护士,员工们如果头痛发热,需要输液什么的,在这里就解决了,一些小手术直接就能做。
妫水河大桥所在的官厅湖水库,是南来北往大雁天鹅迁徙的栖息地。每年春夏湖中的鱼类自然生长,品种多样,肉质相当好。后来,大桥局又在官厅湖陆续修建了官厅水库大桥、怀来大桥,还有为冬奥会修建的京包高速铁路大桥。
我非常珍惜和怀念这段时光,虽然普普通通,但一直影响着我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努力做到自己能够做到最好的结果,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职责,这是我后来一直坚守的工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