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华门遗址项目的一排简易板房中,有一间是王捷的实验室。目前由她领衔的技术团队结合东华门遗址和金沙遗址保护项目,正在寻求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考古出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等方面新的突破。
王捷是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的技术专家,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女性专家。11年来,她先后参与了嘉峪关关城、通江千佛岩石窟、成都东华门遗址等重点项目;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课题等科研项目18项,授权专利6项;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文物局“十二五”科技创新一等奖;主持的科技成果有2项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前不久,她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女职工。
文保中心来了“花木兰”
王捷所在的中铁西北院文物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文保中心),是一个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机构。她到来之前,文保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中还没有女性。在很多同事眼中,她就是行业内的“花木兰”。
当时,王捷得知自己被单位推荐到文保中心,虽然有点儿意外,但她从小喜欢地理,在自己的家乡,也一直景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这让她感觉回归了自己的初心。
在参与课题研究后,为研究一项新技术,王捷常常只身一人前往山东、北京等地的工厂,考察采购一些新型试验装置。为赶时间,买不到卧铺,就买需连夜站十几个小时的站票;为了做研究,她半夜三更跑进某石窟工地上去拷贝监测数据……凭着肯干肯闯和扎实的专业能力,王捷给大家留下了“这个姑娘不仅能吃苦,还认真负责”的印象,并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几年后便开始成为团队主要负责人。
在一项川渝石窟本体精细化保护修复工作中,王捷凭借自己的能力带领团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文物保护任务,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再一次打破了大家对女性带领团队的质疑,同时也让王捷带领的文保团队也成为中铁文保的义务宣传员和项目推荐者。
王捷说:“我将紧抓时代机遇,脚踏实地奉献青春,扎根一线保护文物,展现女性文保人的脊梁和风骨。”
背着土块参加会议的“女汉子”
王捷深知每一项成果的研发不易,让其得到行内专家的肯定并运用在文保工作中更是难上加难。
入职的第二年,王捷便遇到职业道路上首次重要机遇和挑战。文保中心承担了中心成立以来最大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项目。项目的关键难点在于突破土遗址保护的材料瓶颈,王捷承担起了研发任务,并在中铁西北院老专家的指导支持下,结合生产实践申报了创新课题。经过2年的研究测试,“改善夯土结构抗裂抗渗性能的无机加固剂”研发成功。当时出于对国家级遗址的保护,让遗址成为科研成果的第一个“受试者”,十分艰难。
此后,在这个项目的评审会上,王捷都会背着土块去参加,现场向各个负责人、业界专家展示使用了新材料的土块效果。让大家亲眼看到并且亲手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让他们相信中铁文保的技术实力。
历经5年,新材料终于获得认可,团队拿到了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国家相关科技创新成果认证,并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的认可,这为此后文保中心承担系列土遗址类修复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基础。
文物保护数字化的“尝鲜者”
“以前主要进行干旱环境下的文保科技研究,现在我们想尝试一下西南地区这样潮湿环境下的研究。”如今是中铁西北院副总经理的王逢睿说,“敢于这样开拓,来自中心三十余年文保经验、科技成果以及人才的积累,也来自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大好环境。”
在王捷的推动下,文保中心一直积极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中寻求更多突破。
为此,由王捷主导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址整体保护与文旅融合创新利用示范研究”的课题在申报中提出,要通过系统开展城市更新背景下出土文化遗址整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大型考古遗址保护技术瓶颈,探求综合性一体化保护技术方法;积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渠道,研究融合展览、旅游、演讲、交流等一体化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及相关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营造新技术……
王捷说:“新时代下,文物保护需要科技创新赋能,来开创新局面。”通过实现从实验室到保护现场的双向奔赴,她希望能够实现岩土文物保护科技从跟跑、并跑到跑进世界一流方阵,助力中国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 任然 王伟 王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