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6日
滇中“后浪”故事汇
赵海涛 中铁五局五公司
文章字数:1,491
  巍巍苍山云烟缭绕,远瞻林木青翠;悠悠洱海碧波荡漾,近看落日余红。
  建设正酣的中铁五局滇中引水项目,立足苍山之侧、洱海之滨,致力打通大理群山“主动脉”,在崇山峻岭间引出一条沿线地区和人民的水源“生命线”。在这里,有一群奔波在工程一线的“后浪”。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勇当工程建设的先锋,以山峦隧洞为纸,以“越艰难越向前”的斗志为笔,饱蘸汗水与泪水,擘画着扎根云岭、奋战高原的青春画卷。
  “工作再苦,也要咬牙坚持。”作为入职一年有余的三工区技术员,23岁的袁本家每天奔赴在测量一线。海东隧洞3号支洞属于大倾角、长坡段斜井,274米的垂直距离换算下来有98层楼高,这样的高度,袁本家每天至少要下两次,相当于一年在珠峰攀行了10余个来回。刚上一线那会,袁本家的脚肿得像个包子,腿也疼得走不动路,但上百次斜井爬下来,上十万个台阶走过来,他练就了身轻步盈的本事。有次在洞内测量,袁本家刚调整好全站仪的位置,准备定点放线,一名二衬班组工人不小心碰倒了他的全站仪,还用手推搡他指责仪器挡道。可测量有点位要求,位置哪能随便改变,袁本家也只能把气憋在心里,和工人解释清楚,才化解了一场争斗。“年轻人嘛,有时受点委屈没事的。”袁本家回忆道,言语间仿佛毫不在意。
  “刚开始那会,我也什么都不懂,就每天跟着师傅屁股后面,从测量洞内实操到资料撰写,不懂就问,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如今才算入了门。”袁本家立足一线实践长本领、展才干,顺利完成了从职场“萌新”到“行家里手”的蜕变。
  六工区的见习生廖平波总是给人一种稳重干练的印象,入职三个月,他在较为偏远的六工区向下扎根,测量和内业资料撰写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今年9月,项目部组织了一场测量技能大赛,凭借工作的细心和理论的扎实,他一举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和个人第三名。“除了搞测量,写内业资料也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写内业资料是件蛮枯燥无聊的事,但作为见习生,把手中的工作任务都做好,是我的分内之事,也是我的成长必经之路。”廖平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用汗水擦亮了青年工作者的奋斗底色。
  “你们工区这月记工表这里要调整一下。”“会标已经打好了,等正式开会再拍几张照。”项目部综合办公室见习生马慧敏是个名副其实的“02后”,虽然年龄较小,可干起活来,却十分成熟老到。工作细心又勤快成了大伙对她的共同印象。她对待同事十分友善,常常给同事们分享自己买的零食或是家里寄来的特产,也从不抱怨工作,但有时也会觉得辛苦。有一天,项目部会议特别集中,碰巧办公室又有人请假,她忙前忙后到晚上一两点,第二天又当作无事发生地继续投入工作。“学会忍耐和反省,是正式工作对我上的第一堂课。”马慧敏及时做出调整,向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努力着。
  在1标试验室有个身体瘦小但干劲十足的小伙子,别人称他为“工作狂魔”,他的师傅喊他“倔脾气”,他就是试验室见习生彭绍灿。在彭绍灿的眼里,仿佛只有试验,每天不是在试验室搞水泥、钢材、外加剂、集料等常规试验,就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回弹强度、锚杆检测。犟脾气的他对待试验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一次不对就再测一次,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其对试验这一工作掌握得愈发纯熟。搞试验,细心同样必不可少。于是彭绍灿仔细钻研各项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耐心听取师傅的经验指导,最终得以在常规试验工作上独当一面。
  苍山无言,青春誓约总回响;洱海有声,开路先锋把歌唱。
  工程建设路上,五局滇中“后浪”必将坚守阵地,勇当先锋,勇争一流,勇创效益,以“不破楼兰终不回”的毅力,以“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让“滇中引水”丰碑高高伫立在云岭大理,让“五局勇当先锋”的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