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常常穿行在地面之下, 工作时间很难见到光亮。但每当隧道贯通, 迎来第一缕光明, 那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时刻。他们是追光者, 把光明带给别人、 把挑战留给自己。
作为一名与隧道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的资深隧道人, 李志军的成长经历和千千万万名普普通通的隧道人一样, 在祖国的大好山河中, 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在广州地铁二号线、 三号线、 五号线, 经历过华南地区软硬不均地层的挑战; 在我国首座江河中游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 带领团队穿越过波涛汹涌的千里赣江……
然而, 当李志军踏上雪域高原, 追逐云端梦想, 一切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生而平凡, 当立鸿鹄之志
高原铁路是世界公认 “最难建的铁路” 。李志军是隧道局第一批写申请并到川藏铁路工作的人。当时有人劝说:“海拔三四千米, 这是常人能扛得住的吗?高原铁路下来的那些前辈, 好多人身体都垮了。真傻, 还报名去! ”
然而, 别人却不知道, 将修路作为一生事业的李志军, 心中一直埋藏着一颗在世界屋脊修路的梦想。
2020年11月初, 到达工地的当晚, 严峻而冷酷的高原就来了一个下马威, 强烈的耳鸣, 让人头疼欲裂, 通宵不能入睡。望着窗外的雪山, 皎洁的明月, 苍茫的高原, 李志军不禁感慨万千: 难道今后的日子, 都要在失眠中度过?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极寒缺氧与强紫外线是绝大部分人进入藏区最难克服的, 需要很长时间适应与调整。然而, 在李志军到达林芝不到一周, 建设单位就下达了12月底隧道进洞的任务目标。
当时就有人抱怨:“这还管不管人死活了? ”“这不是要人命吗? ” 有同事由于适应不了恶劣的环境, 已经躺进了医院。李志军知道, 现在连喘息的时间都很稀缺, 必须要投入比内地还紧张更高压的工作。由于高原反应, 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 但大家还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通宵达旦。到达的第四天凌晨, 工程师朱安民就便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后来, 经过林芝人民医院紧张抢救, 朱安民才挺过危险期。当李志军前去看望的时候, 朱安民仍不停地说: “李总, 我不下山!你千万不要让我下山! ”
李志军强忍着眼泪, 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真傻, 我们一起来的, 就一定一起回去! ”
逐梦天路, 驰骋雪域高原
梦想往往都在险峰之上, 只有敢于攀登的人才能触摸。高原上的铁路梦, 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梦想, 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
扛过了适应期, 顶住了高原反应, 李志军和他的团队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白天在现场工作, 夜晚往返于业主和设计单位, 穿梭在苍茫雪原。最终, 苦心优化的进洞方案得到参建各方认可, 并在开工后第40天就实现海拔3580米的隆巴沟斜井进洞, 创造了全线第一的速度。
李志军们就是凭着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 的精神, 中铁隧道局成功实现了在雪域高原上一年内始发2台TBM的壮举。这个速度和效率在行业内史无前例, 也让 “开路先锋” 的大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
2021年12月25日,“雪域先锋号” TBM掘进突破千米, 写下了中铁隧道局建设隧道总里程突破一万公里的壮丽华章。李志军也因此获得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中铁隧道局 “十三五” 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志军常说, 作为一名隧道建设者, 他的梦想就是要修建一座能被称为人类奇迹的超级工程。“高原铁路” 是每一名筑路人心中的“圣山” , 能够有机会踏上梦想中的 “朝圣地” ,去实现自己的 “天命” , 这是何等的幸运!
挑战更高, 勇做开路先锋
2021年11月, 李志军调往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全线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段9A标担任总工程师。
山越来越高, 而梦想也越来越近。“高原铁路梦” 就在触手可及的前方, 却也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9A标段为全线综合控制性的重难点工程, 其地质复杂程度和工程建设难度世界罕见, 其中果拉山隧道TBM洞口海拔在3800米以上, 掘进轨面最高海拔超过4300米。
一进场, 项目部就在怒江边上搭建了箱房, 作为前期办公生活临时驻地。李志军毫无保留地把2标的先期建设经验与团队分享, 白天带队进山踏勘外协, 晚上组织集中办公优化方案, 确定最优资源, 高质量编写了多个隧道辅助坑道最优布设与提前进洞方案。仅用1个月时间, 就实现了中心试验室、 拌和站、 经理部在西藏段同批进场单位中首家通过验收使用, 隧道进口平导在西藏段首家进洞。
果拉山的道路出奇险峻, 上有落石塌方之忧, 下有滔滔江水之险, 怒江边上的挂壁村道是通向工地的唯一道路, 每逢下雨更是险象环生。加上受道路白天施工断道影响,早上8点至晚上8点无法进场运输。为此,李志军牵头制定了 “白停夜进” 的运输方案,带领人员经常连夜步行进山, 夜以继日地开展现场策划与方案制定工作, 最终采取辅助坑道洞口近邻、 生产驻地集中设置的方案,节约了成本, 实现了3号横洞和4号横洞提前7个月进洞。
经过全体参建员工不断努力, 9A标项目部连月获得业主颁发的流动红旗, 并在2022年一季度考核中独占鳌头。
这就是李志军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在高原铁路建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故事里有中铁人的骄傲、 中铁人的奋斗, 也有苦恼与忧愁, 但他们却始终无怨无悔。他们就像是扎根于冻土的寒松, 虽然经受着寒风暴雪的洗礼, 却依然挺拔青翠。(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