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中项目的急、难、重、险问题,需要探讨的随时来找我。”这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卓越人物、中铁二院贵阳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志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业30多年来,刘志军先后主持、参加了南昆、黎湛、渝怀、渝黔、川藏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参与设计的贵州省铁路和轻轨项目30余条、公路项目百余项,主持设计的各类桥梁600余座,并多次担任重点桥梁工程科研立项评委、科技进步奖评委、优秀勘察设计奖评委,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铁路、公路、市政交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精耕细作弘扬劳模精神
作为一名技术战线上的老兵,刘志军对待工作始终饱含热情、严谨细致,他的一言一行,也时刻激励着身边的年轻同事。从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从市政公路到城市轨道交通,从贵州省到全国,30多年间,他久久为功,主持、参加设计的600余座桥梁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坚持精耕细作,勇于创新。2002年,他主持设计的贵阳山水黔城1号桥,因受黄河路路面标高以及桥位处河流洪水位影响,桥梁结构高度受到严格限制。而业主对桥梁的造型、景观都有超常规的要求。在几乎没有参考资料的前提下,他带领攻关小组夜以继日,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前后做出桥梁方案数十个,最终设计出了构思巧妙、造型美观的单孔微拱薄梁门形刚构桥梁,业主及市政部门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目前该桥已成为贵州省的地标型性建筑。
2012年至2013年,他主持设计贵阳南明河1号桥。该桥主跨为56m中、下承式“米”型腹杆、整体节点双层钢桁梁,下层与中、上层采用不等桥宽,受力、构造均较复杂,结构形式为国内首创。2014年至2015年,他主持设计贵开城际铁路云锦庄右线大桥1-64米曲线系杆拱桥。此桥受曲线以及列车活载离心力的影响,受力极为复杂,与直线系杆拱桥相比,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在设计中,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曲梁曲拱,增大横撑截面及施加预应力的技术方案,使工程投资在原方案基础上节约上百万元。
2019年至2021年,他依托多条贵州省高速公路项目及川藏铁路项目,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带领课题组成员取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桥梁设计的道路上,他一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其精神感染了团队每一位成员。
亦师亦友彰显导师风范
刘志军为人纯朴,待人亲切,是大家工作中的“好老师”,更是大家生活中的“好大哥”。
团队青年员工每每回忆起与他一同工作时的场景,都会感受到他的严谨与细致,他会非常严肃地批评大家设计文件的错误,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使用,并耐心地讲解其中缘由。久而久之,团队成员养成了对自我要求严格的习惯,基于优良的工作作风。以他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培养了8名高级工程师及10名工程师,并获得各类设计奖近20余项。
他乐于走近青年,聆听青年心声,每每听闻大家的难处,他都如师友般和大家谈心,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阐述自己的看法,供他人参考。当青年员工在工作中有浮躁情绪,他就会主动与之谈心,分享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勘察队的情形。他常说道:“刚刚工作的时候,勘察手段还很简陋,行路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每天只能一座山一座山地测地形、一条沟一条沟地绘断面,太阳晒晕了就涂点清凉油,寒风吹僵了就对着手呵口气,早出晚归,深夜还要核对数据、继续学习。”他的话语朴实,却能够平复大家的内心。
淡泊名利坚守造桥初心
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匆匆三十余载,刘志军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交通事业。他一直践行着“造更多、更好的桥”的初心,用汗水与智慧铸就了座座桥梁,并将这种初心传递给每一位团队人员。
刘志军工作中经历了无数的攻坚时刻,在负责贵阳小关水库特大桥施工图设计时,他无暇休息,常常亲自下到深达35米的桩孔中检查,克服严重的恐高心理上桥检查。当时此类规模桥型较为罕见,需突破诸多难题,有人选择退缩,然而他咬紧牙关,顶住一切压力埋头苦干,过程的艰辛唯独自己知晓,看到大桥建成顺利通车之时,他不禁喜极而泣。正因为他的刻苦好学与坚忍不拔,赢得项目建设单位的高度认可,各种奖励蜂拥而至。面对到来的各种荣誉,他并没有停止探索与追求的步伐,而是忘记荣誉,重新出发,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
2021年,团队承担高原铁路新都桥至巴塘段桥梁施工图设计工作。面对任务重、工期紧的现状,他始终与大家坚守奋战在一起,圆满完成了任务。 聂细锋 刘恺 欧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