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母亲节”三个字跃入眼帘, 我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回了老家,记忆不由得拉回到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周末······
那个周末,我和往常一样,按时回到家中,和父母一起干农活,心想着到返校的时候,也和往常一样,从父母手中接过半个月生活费,然后返回20公里外的学校开始随后半个月的学习。可那一次和往常不一样,当我收拾好背包,准备动身时,母亲在屋里迟迟没有出来,我知道她是在给我凑生活费。当母亲急匆匆地走出来时,手里还捧着一个瓷罐子,然后来到我身边,将罐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快速地揭开盖子, 满是泥土和老茧的手伸进去,抓出了几张纸币,一张一张地清点,叠在一起,但还不足10元钱。母亲脸上掠过一丝焦虑,她皱 着眉,往里边看了看,随即将罐子倒了过来,一些大小不一的硬币蹦到了地上,有的还滚得很远。我一枚一枚地拾起来,一共有30多枚。母亲连忙接过去,并用她唯一会的加法一个一个地清点、计算,“三块五、 三块五毛五、四块……十五块八”,没上过学的母亲,生怕自己算错,边数边念,小心翼翼地将数过的硬币放在左手心里,生怕它溜走了一样。数过两遍,确认无误后,母亲将一把硬币塞进我书包里,并喃喃地说: “先用着,你爸这几天把地里的活忙过了背点谷子去卖,到时候让人带到学校去。”母亲说话的时候没有看我,我也不敢看她,我低着头,勉强大声地回答:“嗯,应该够了, 我和同学约好了,下一次走路回来。”
在返校的路上,我“坐”的是“川路”牌敞篷小货车,我站在货箱的最前面,手趴在栏杆上,让寒风肆意地割着我的脸,脑海中浮现出父母背着谷子翻山越岭去换生活费的画面。那一刻,一个念头产生了——“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就这样,父母用最艰辛的方式供我上完了大学。
多年以后,我成为一名中国中铁员工,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独自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但母爱一直激励着我,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都告诉自己,比小时候要好很多倍;无论工作压力多大,我都告诉自己,总比母亲肩挑背扛轻松许多;每当家庭经济状况拮据时,当年母亲给我硬币的画面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比起当年的父母,现在经济宽裕多了。我的家乡也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如今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路、通网,漂亮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取代了吊脚楼。
如今,母亲仍然生活在老家,老家也成了我唯一的牵挂,每逢节假日带着家人回去看望父母成了我的期盼。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辛苦;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每次与母亲通话或者见面,母亲不改当年嘘寒问暖,而那个捧着瓷罐子精神饱满、健步如飞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我的脑海,只是如今母亲已变得更加瘦弱、步履蹒跚。本该是儿子对母亲的问候,却成了母亲对孩儿的关心。我不敢多语,只能回答一切都好!
一枚枚小小的硬币凝结着母爱,给了我坚毅的性格、拼搏的精神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