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26日
难忘青藏铁路
文章字数:1,474
  

罗育桂 中铁国资


  有着“高原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凝聚了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党和国家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慰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青藏铁路从建设到运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的沧桑巨变,带动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到格尔木,是1958年开工,1984年通车,线路长845公里。青藏铁路二期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新建线路长度1142公里。修建青藏铁路二期要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举世瞩目,这也是二期建设比一期晚很多年的主要原因。
  青藏铁路建设者都知道,要克服三大世界难题谈何容易,而且还有传言:“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进了鬼门关。”面对高原缺氧、气候多变和严寒、风沙大、紫外线强等极其恶劣的环境,第一件事不是讲怎么干活,首先要做到的、要宣传的是高寒缺氧诱发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即克服高寒缺氧这个难题,要求建设者来得了、留得住、下得去,来多少人要回去多少人,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做好生活医疗保障是第一大事,我们全线采购大量的生活医疗特种设备,建立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工地配备有制氧机和高压氧舱。朋友们,在隧道里背着氧气瓶打风钻的事很多人没有见过吧!没去过青藏高原的人,怎么会知道用高压锅煮面条呢?记得不少参建员工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吃不下、睡不着,我们当时就号召共产党员要带头吃饭,确保足够的体力才能干得了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修建青藏铁路,1961年,中铁西北科研院在风火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到现在还在观测和研究多年冻土的变化,提供了3万多个数据,为青藏铁路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几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这座半个多世纪的观测站,献身高原冻土工程技术科研事业。
  青藏铁路面临的是全世界冻土科研前所未有的难题。我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气冷路基、通风管路基、地热棒、桩基快速施工、隧道快速施工并设保温层等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在多年冻土中施工钻孔桩,在多年冻土中开挖隧道,真不容易啊!
  青藏高原是不少河流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对环保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施工时都十分注意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对野生动物关爱有加,为动物迁徙设置了专用通道,还给他们设置了“指路牌”。我们对一草一木都十分爱护,为了保护脆弱植被,惜草如命。所以在铁路通车以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野生动物自由欢快地迁徙、奔跑,依然看到青藏高原绿草依依,植被没有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全体建设者用行动诠释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雄心壮志。展示新一代共产党人在艰苦磨砺中的高风亮节。广大建设者中涌现了“生命禁区的健康保护神——优秀共产党员丁太环”“雄鹰博昆仑——优秀共产党员张鹏”等一大批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省部级劳模等先进个人和集体,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组织,他们是高原雄鹰,是我们战友的优秀代表。特别是要向风火山观测站的优秀共产党员王占吉老人鞠躬、敬礼,他长期守护着观测站,最后长眠在风火山。新一代人建造了青藏铁路,青藏铁路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雄鹰!
  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有幸见证了青藏铁路建设和中国铁路崛起背后的足迹,更加难忘青藏铁路的建设,在此,我向所有参战者敬礼。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