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得益于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发展成果属于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这是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额济纳运营维管段对近年工作的一个概括。多年来,该段始终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的使命记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里,书写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幸福故事。
“移民村”里走出的业务骨干
内蒙古额济纳旗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的边陲重镇。电气化局运管公司额济纳运营维管段1000多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占到了4.5%。如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人公,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行者,是许多员工的共同心愿。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内蒙古移民村,是国家级贫困县,自小是吃玉米土豆喝土井雨水长大的。我儿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走出日渐荒芜的草场,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鞍子山车间的副主任谢永是一名蒙古族“80后”,2012年从包头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后来到运管公司。如今,8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凭着一股韧劲、一种执着,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信号工,慢慢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基层管理者。
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谢永家乡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水电网”一应俱全,农牧民的“钱袋子”也愈来愈鼓,以前的泥巴路变成了“小康路、幸福路”。而他自己随着岗位和待遇“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城里买了新房,并把父母接到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他通过知识和努力改变了命运,成为家乡许多牧家子弟心中的榜样。
额济纳运营维管段成立五年以来,不断为少数民族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搭建平台,陆续培养超过100名农牧民子弟走上了工长以上管理岗位,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告别原始牧场的文艺“轻骑兵”
“90后”温都苏是一名奔走在额哈铁路线的检车员。“十年前的家乡,还是最传统的那种牧区生活,土房子、老毡房、勒勒车和牛粪里点燃的孤独炊烟,几乎占满了所有学生时代的记忆。”每每在线路上工作,周边熟悉的景象都能引发他的感慨。
额哈铁路是连接蒙甘新三地的国家战略铁路,全长620余公里的线路周边均是茫茫戈壁,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风沙弥漫,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2015年,伴随着额哈线开通,温都苏开始了一段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全新职业生涯。
2017年在运管公司组织的文艺汇演中,温都苏一鸣惊人,以一首旋律优美、意蕴深长的蒙古族歌曲,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后来,他以绝对优势成为“胡杨林乐队”的骨干成员,不仅和“乌兰牧骑”同台竞技,还登上了央视《雄英汇》的大舞台,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员工”。不仅如此,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赏,更加激发了他扎根边疆、岗位建功的无限动力。工作经历丰富、熟悉多个专业、深谙民族风情的他逐渐成了大家眼中的“多面手”。温都苏说:“他参加运管工作的五年时间,家乡每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飙升’,父母也改变了让他回家放牧的传统思想,并因他参加国家铁路建设事业而自豪。”
这些年,温都苏不仅了获得稳定的收入,告别了艰辛的放牧生活,而且购买了新房,收获了爱情,当上了父亲。这就是一名普通运管员工最真实的“幸福指数。
争做岗位建功的“鲜红旗帜”
近几年,随着高速铁路相继开通,额济纳旗的社会生活现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色旅游、特色农牧产品、工艺品加工等行业悄然兴起,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
“国家对农牧区实行‘十个全覆盖’,而企业也实现了良性发展,所有人都精神抖擞、奋力奔跑,大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头一天一个样。”30岁出头的哈斯巴格娜是蒙古族员工中的一名共产党员,有长达10年的工作经历,从事过多个工作岗位,现在是房建工区安技员,更是全段后勤保障服务的排头兵。回想之前的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刚参加工作那会,一个月不到3000块钱的收入让相亲都捉襟见肘,工作服上的油脂气味更容易把姑娘吓跑!”
2015年,伴随着戈壁滩上的火车轰鸣,他转岗加入了运管战线。额哈线的安全生产任务颇为艰难,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吃喝用度定量供应,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夏天强烈的紫外线能向刀子一样“划开”脸上的皮肤,冬天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天气中修理管道时,铁镐只能在坚硬的泥土上“抠出”一个白点。艰苦的工作环境激发了他骨子里的斗志,晚上做计划、白天跑现场,苦活累活抢着干,把驻地的房建工作照顾得妥妥帖帖,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了专业技术能手。这个平淡无奇的蒙古汉子,不仅实现收入“翻番”,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还收获了甜美爱情。如今,他是企业里交口称赞的优秀员工,是让朋友羡慕的“人生大赢家”。
“环境能够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岗位上的艰苦磨炼、员工群众的普遍认可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让这名奋战在一线的少数民族员工,收获了家庭幸福,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人生高度,成了周围员工心目中的一面先进旗帜。
张燕青 马微 葛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