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荔 中铁一局五公司
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 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印着毛主席语录的书、 本、 搪瓷茶缸等老物件。整理着生活中的这些物品, 我不禁感慨祖国的日新月异, 而我也刚好作为其中一份子, 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
打开历史的档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当这股“春风” 吹到家乡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时, 年幼的我并没有什么深刻记忆, 只记得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六点半, 主人家就早早地在院坝里摆上一排排长条板凳, 把电视机搬出来, 把音量调到最大。当经典的 《新闻联播》 音乐一响起, 无论人们在干什么, 吃饭的撂下饭碗、 干活的立即收工、 疯玩的孩子们也马上结束游戏, 邻里男女老少聚集到电视机跟前, 即使电视屏幕仅十余寸大小、 有时画面布满雪花甚至不断扭曲变形, 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香港武侠剧、 台湾言情剧的热播, 几乎让每个人都会唱 “万里长城永不倒, 千里黄河水滔滔” ; 而一首 《我的中国心》 , 则让每个人心里都汹涌澎湃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是我童年记忆里看过的第一台电视机, 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也让我看到了大山以外更多的景色和新鲜的事物。从那时起我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 走出大山, 创出一番精彩的人生。
大学毕业时, 我回乡下老家整理老房子里的东西, 从一口红漆斑驳的老箱子底下翻出一本褪色泛黄的礼单。这是当初这个老房子建成封顶时, 乡邻们送的贺礼记录。20 世纪 80 年代末, 那时候乡亲们日子过得还不宽裕, 送的贺礼也是五花八门, 有送五块十块的, 有送活鸡活鸭的, 还有送米面青菜的。那时候的十块钱足够一家人一两个月的开销, 一棵青菜也能彰显出乡里乡亲的情谊。这是我生活里见过的最古老的记账本, 泛黄的纸页上满载了邻里朋友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
刚参加工作那些年, 网络并不发达、 手机也不普及, 报纸书刊杂志成为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从小养成的爱读书爱记笔记的习惯也从未改变, 总爱抄抄剪剪, 至今家里已有好几大本摘录笔记了。这些东西看似一文不值, 却是我的 “宝藏” 。他们丰富了我从小到大的文化生活, 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 更成为我如今工作中常与文字打交道的 “良师益友” 。这是我保存至今的笔记, 也是我人生的财富, 字里行间都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也记录了我的成长与变化。
当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档案, 要说与个人密切的档案, 只有在那个年代生活的普通老百姓的 “人事档案” 。当时的国家百业待兴, 很多人来自贫困山区, 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为何物。我的父亲是中铁一局五公司的员工, 因此我常跟随他到各个工地辗转上学。中考的时候, 需要把户口、 学籍从四川迁到山西才能参加考试, 那时我才对自己的 “人事档案” 有了初步概念。那个年代想要迁移户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父亲历尽周折才办妥, 让我顺利地参加了中考。后来毕业参加工作了, 从学校的集体户口转到公司所在地, 直到多年以后, 买了房安了家, 才拥有属于自己的户口本。
我现在从事着基层办公室综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也是其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整理、 开发、 利用, 用现代化科技, 将一份份历史悠久的企业档案扫描保存, 数据化的管理使得档案工作更加严谨便捷, 通过互联网技术也让档案资料发挥最大的价值。
无论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实物档案”电视机、 摘录笔记还是个人的 “人事档案” ,都反映着新中国70载的沧桑变化, 也见证了一代代人跟随祖国一同成长的历程。
站在新的起点, 将过往的沧桑与繁华存入记忆 “档案” , 我将带着出发时的梦想和承诺, 踏上新的长征, 努力创造更辉煌绚丽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