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新保安变电所一次受电启动成功,为全线接触网送电奠定了基础。中铁电气化局上千名建设者正日夜奋战,追随打造智能高铁新标杆的梦想奋力前行,向实现9月底全线主体工程建成目标发起最后冲刺。
穿越百年为逐梦
百年前詹天佑主导修建的京张铁路,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建设铁路的历史。如今,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建设现场如火如荼,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传承詹天佑精神,研发应用众多新技术、新工艺,在开启智能高铁建造新时代的征途上奋力前行。
2018年8月,开工伊始,中铁电气化局京张“四电”指挥部组织全体参建员工,分批前往位于八达岭下的詹天佑纪念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雕塑前发出“用智慧和汗水建设新时代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铮铮誓言,增强建好新时代京张高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京张高铁全线几乎涵盖我国高铁建设的所有特点,海拔落差超过1500米、气温变化超过60摄氏度,穿越城区、库区、山区,线路包含有砟段和无砟段,设计时速既有350公里、也有250公里,不同地域和时速对弓网关系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质量的保障要求。中铁电气化局运用以往十余年高铁建设的经验,利用更先进的施工工艺、工具、工法和标准进行施工。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升级管理理念和施组体系,编制了《京张高铁四电精品工程标准》,成立了精品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建立了以集团公司、工程指挥部、专业项目部、作业队加“生产资源管理中心”的“4+1”管理模式,健全完善安全、质量、工程技术等103项管理制度,以“一模、两线、四化”技术和手段,全力推进“精品工程、智能京张”建设。
匠心传承铸精品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对京张高铁建设提出了“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要求,中铁电气化局从提升“信息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入手,在优化施组方案、工艺工法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了精品工程建造标准体系。
电气化局首次将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应用到高铁建设中,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开展碰撞检测和深化设计,及早发现问题提前优化。首次使用AR辅助施工系统,通过比对推送图像、视频等数据,指导作业人员随时校正施工习惯,提高施工工艺;在现场遇到“疑难杂症”时,专家可通过该系统实时查看工地现场情况,开展会商诊断,快速解决施工难题。
项目部全面推行“信息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精益管理,应用云端视频调度指挥系统,融合应用视频管理平台与现场作业管理系统,具备了实时察看、远程指挥,召开多人、多地视频会,动态监控重点施工区域等功能。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选派系统集成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指挥部,选派特长突出的专业化公司成立项目部,选拔参建过京沪、宝兰、京沈等高铁的骨干人员组建专业化团队。配置恒张力架线车、隧道吊柱安装平台、电缆牵引展放机等新型专业机械设备,以及轻型数显式弹性吊索安装仪、腕臂偏移测量仪等专业工具,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
要建好智能京张高铁,不仅需要先进的施工工艺、工具装备和工法,更需要参建员工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测量队队长徐江鹏将接触网支柱坑位误差由设计文件规定的5厘米主动提高到2厘米。虽然只是相差3厘米的控制标准, 但京张高铁穿越城市、 平原、山地等复杂地形, 且站后 “四电” 工期异常紧张, 基础网支柱需要在站前施工时同时确定, 只要几个支柱位置出现较大偏差就需要返工, 这需要测量队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努力。刚开始部分测量队员对队长 “擅自提标” 不以为然, 有人说符合设计标准就能交差。但执拗的徐江鹏坚持 “咱干的是精品工程,定好的误差2公分就不能变, 不能自毁招牌! ” 就是凭着这股子 “较真儿” 的劲头, 173.9正线公里的京张高铁沿线接触网支柱位置100%准确, 未发生一起因定位不准确而返工的事情, 确保了全线接触网立杆作业一气呵成。
数千建设者日夜鏖战在京张高铁, 离不开使命的召唤, 更离不开家人的默默付出和支持。2018年国庆期间, 京张四电工程声屏障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由智广为女儿的一句话而泪流满面。原来他自上线以来就再也没有回过家, 5岁的女儿打过几十通电话让他回去为自己过生日,而每次由智广只能用 “善意的谎言”安抚。当小姑娘看到电视新闻播报广大建设者国庆期间坚守首条智能高铁建设现场时, 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打来电话向由智广说,“爸爸, 我为你骄傲! ”
当时, 京张高铁控制性工程—北京段声屏障工程正在施工攻坚,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保利罗兰香谷小区东侧京包铁路沙河站内,总长600米的封闭式声屏障, 是国内首次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排架式结构类型的上跨四股道既有线施工的声屏障工程。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 由智广带领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 “施工不忘环保” 和 “建设和谐高铁” 的庄严承诺, 逐级分解 “不扰民、 少噪音、 无扬尘” 环保硬性指标; 选用性能高、 噪音低、 污染小的机械设备; 采用高成本的旋转钻机干法成孔, 保护沿线绿化,确保铁路沿线环境无损。为保证既有线行车安全, 花费1500万元采用钢结构防护, 确保施工生产实现安全稳定有序推进。
智能建造树标杆
“只有定死的竣工日期, 却没有明确的开工日期” 。京张高铁站后四电工程有效工期不足一年。立体交叉的施工环境, 一推再推的开工日期, 站后工程全部精品的创建目标, 让参建员工上线即大干, 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 单凭参建员工加班加点已无法实现, 智能建造成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必胜法宝。
自开工以来, 中铁电气化局将智能物联网、 智能机械预配、 智能施工生产管理平台和现场视频监控等新技术与施工生产深度结合, 不断丰富智能建造的内涵, 不断提升智能建造水平。研发并首次应用第三代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 从精确完成管材切割、 料头分拣、 管材工位间转移, 从机器人寻孔定位到机械手夹持管材前进并套上零部件,紧固螺帽完成一组预配作业时间大大缩短, 生产精确度和稳定性大幅度提升。智能化预配平台预配一组腕臂耗时不到5分钟, 按照一天8小时计算, 一个平台每天可以生产腕臂100余组, 技术标准误差都控制在1毫米之内。为将这套智能装备应用到京张高铁, 项目总工王广东花费了大量心血, 他不满足于预配平台95%的准确率,“要做精品工程, 就不要止步于合格!要做, 就要做到最好! ” 他将期望值设定为100%。为了这个目标, 他带领团队挑战接触网零配件预配的极限, 熬通宵钻研图纸, 改进控制系统, 腕臂自动预配的精度和速度不断提升,向着终极目标不断迈进。
为提升生产资源统筹安排效率, 项目部着力激发一批年轻技术骨干的创新能力, 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施组管理中。研发应用 “智能调度指挥平台” , 以视频化管理体系和调度信息管理中心为基础, 升级研发工程调度信息化系统; 为现场施工管理指挥人员配置AR辅助施工智能安全帽, 随时随地向信息化调度中心传输现场施工实地状况, 为京张高铁 “四电” 工程施工装上了智能 “心脏” , 可全方位、 多角度地实时监测施工现场, 为数千余名电气化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 我们都是追梦人。 ” 在中国首条智能高铁建设现场, 中铁电气化局全体建设者正在尽情挥洒智慧和汗水, 把奥运工程的宏伟蓝图变为新时代中国建造的生动实践, 为奔驰在冬奥场馆之间的复兴号插上 “风驰电掣” 的翅膀。 张林强 格轩 周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