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出贵阳市向东约20分钟, 进入黔中腹地龙里县, 初秋的中铁国际生态城游人如织, 一片繁忙。历经八年打造, 如今, 这里的交通、 水、 电、 气等基础配套完善, 学校、 医院、酒店、 购房中心等生活配套齐全, 体育、 文化、旅游等业态争相运营, 一座宜居宜业、 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呈现在人们面前。
贵州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说, 龙里县更是喀斯特地貌的 “重灾区” 。长期以来,这里交通不便、 贫穷落后。2010年12月, 贵州省与中国中铁签约了大型综合性生态城镇建设项目。一个占地面积3万余亩, 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生态城镇—中铁国际生态城, 开始在龙里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 描绘蓝图。
科学规划找准新城定位
在中铁国际生态城规划设计之初, 项目建设者提前思考如何创新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改变粗放式空间改造状态, 变 “造城运动” 为 “城市运营” 。按照 “避免同质化”“功能社区化” 建设思路, 中铁文旅咨询美国道林、 易兰、 EDSA等有着丰富地产、 旅游、 运动产业规划设计经验的国际机构, 充分吸收国内外经验, 对项目进行了概念性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铁国际生态城总体为 “三谷一城一带” , 即白晶谷旅游运动休闲商务区、 太阳谷康体休闲养生区、 云栖谷主题公园风情小镇区和峡谷风光带、 悦龙国际新城。时任中铁文旅总设计师任朝刚介绍:“20平方公里可居住25万人左右, 但中铁国际生态城建成后, 每平方公里承载量不超过5000人, 总量控制在10万人左右。这样的低密度设计, 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的私密性和舒适度。 ”
项目定位为国内运动休闲特色城镇和国际旅游通道上重要旅游目的地, 贵州省个性化旅游、 休闲、 体育、 度假旗舰基地。项目总工程师张海彬介绍:“我们始终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升项目品质的重要举措, 促进公共资源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 据了解, 中铁国际生态城先后投资200余亿元, 建成中铁大道、 水电气综合管网、 绿化亮化工程、 教育医疗等基础配套设施。项目打造 “文化+旅游+体育” 产业链条, 融合国内外品牌企业, 建成贵阳周边新的文旅居商重镇, 实现了贵阳市与龙里县之间城乡均衡发展无缝衔接。
石漠荒山变为秀美绿洲
“中铁国际生态城片区原来恼火得很, 到处是石头, 水也没得。 ” 龙里县文旅局局长庹朝平回忆起生态城开发前情况。在建设之初, 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土地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27.5%, 潜在石漠化面积达9960亩,山地、 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面积高达90%。
最早参与石漠化治理、 时任工程部部长包福满回忆:“企业进来之初, 通过与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展开深度合作,采取封山育林、 改良草种、 覆土处理、 人工造林等手段, 先后投入超过40亿元资金对区域石漠化山地进行彻底整治。 ” 据统计, 中铁国际生态城累计完成人工林草植被种植超过10余万平方米, 植树种苗达1000余万株, 恢复植被面积超过 7000 亩, 土地恢复植被面积超5000亩, 区域内80%石漠化土地得到改造和利用。中铁国际生态城还修建了人工景观湖11个、 提水站2座、 蓄水池4座, 铺设引水管网超过40千米, 保证石漠化治理成果得到长期保持。
通过治理, 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景象秀美的一片绿洲。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经验得到了国家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评估认可, 吸引了广西、 云南等省地方政府前来 “取经” 。
生态新城实现宜居创效
了贵龙新苑等安置小区, 如今, 按照每人60平方米的标准, 1200余户、 4000余名原住村民拿着土地征地款搬到了新家。同时, 项目聘用了当地部分原住农户,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途径。“现在, 我们的收入为4000到5000元左右, 而且还完善了社保。 ” 当地村民张燕说, 现在她是体育产业基地的一名在职员工。
当前, 生态城内安纳塔拉酒店、 国家“AAAA” 级景区巫山峡谷公园、 民族风情小镇、 生态体育公园、 双龙外国语学校、 中铁佰分之1摩都娱购公园、 问水温泉小镇等主要业态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使用。项目建成的贵州首个中式四合院旅游小镇、 云栖谷双龙镇、 8千米巫山大峡谷等多个景区, 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先后承办了2018年国际木球公开赛等多项地方级、 国家级、 国际级体育运动赛事。目前, 中铁国际生态城已接待了500余万人次的旅游和观摩。
据统计, 八年来, 中铁国际生态城向龙里县已累计缴纳各项税费约6亿元, 并多次被评为龙里县 “纳税十强企业”“纳税明星企业”“年度先进纳税企业” 。中铁国际生态城的建设, 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局面, 成为黔中大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尹帮亮 杨廷华 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