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广州指挥部聚焦安全管理重点、 难点, 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项目安全管控水平,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
综合监控, 实时纠正违规。指挥部建立了综合监控中心, 巨大的高清显示屏可将长达44.2千米的11号线所有工点呈现眼前。这套监控系统共有1100个高清摄像头, 每个摄像头对工地实施全天候、 360度无死角动态监控。管控室内, 工作人员可通过在线联系, 对现场违章作业叫停并督促整改,第一时间消除隐患。自开工以来, 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的人员、 机械设备问题共3670条, 并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了整改闭环。除11号线外, 指挥部负责统筹的13号线二期、 7号线二期、 环城综合管廊等工程均已实现综合监控。
指挥部高度重视现场数据监测, 对已开工的57个基坑工程、 6个暗挖车站、 4个暗挖区间, 10个盾构区间实现智能监测系统全覆盖, 实时、 自动搜集沉降、 围护三项等施工监测数据, 利用后台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 自动曲线绘制、 自动回归分析、 一键式报表输出, 做到监测项目自动预警、 督促消警,避免了传统人工填报导致的数据失真、 滞后等问题, 全面保障现场作业安全。
针对机械设备, 指挥部实行从进场到退场的全过程合规性管理。通过安装安全监控系统、 近距离红外感应装置等手段, 对不合规操作、 运行状态异常的设备进行预警和信息推送, 并实时纠偏, 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 减少了设备安全事故和违章操作现象。在盾构远程在线监测方面, 指挥部增加了参数超限自动预警、 盾构健康在线监测等功能, 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
在基坑区域、 吊车作业半径等高危作业现场,指挥部利用UWB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设置电子围栏, 同时在安全帽加装定位芯片。当人员进入禁入区域时, 安全帽上的定位装置立即震动报警, 提示当事人已处于危险作业区。区域定位技术应用仅 6个月, 指挥部就收到并处理了176条吊车区域预警提醒、 217条基坑高危作业报警提醒, 有效保证了现场人员作业安全。
风险预控, 超前遏制隐患。指挥部研发施工方风险预控,超前遏制隐患。案管理App, 将安全专项方案的计划及责任落实到位, 对未完计划进行预警、 对责任人进行报警, 目前已对239份方案进行了分级有效管理, 杜绝了无施组、 未交底施工。同时, 指挥部建立包含地质、 地铁、 管廊、 周边建构筑物等方面的综合模型, 利用碰撞检验技术优化线路走向, 目前已累计发现地铁与管廊结构碰撞40余次、 距离小于1倍洞径的近接情况570余次, 利用综合模型提前优化187处施工碰撞, 预先发现51处施工隐患, 细化65个工艺工法。
指挥部引用股份公司隐患排查系统现行条目,结合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和责任矩阵, 预设排查流程和排查频率, 利用蓝牙信标记录巡检路径、 摄像头自动抓拍、 人脸识别自动核对巡检人员身份等技术, 确保排查真实有效, 隐患治理及时闭环, 并自动形成整改记录。目前, 系统共开展排查工作5998次、 发现并处理了2124个隐患。
以人为本, 筑牢安全防线。指挥部研发应用盾构隧道降温系统, 将作业区环境温度由40℃以上降至28℃以下, 在国内首次实现作业区环境温度远程控制, 呵护了作业工人的健康。
指挥部工地设置人脸识别闸机。闸机对劳务人员的人证合一性进行验证并快速采集、 录入基本信息, 实现实名制管理。中铁广州轨道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广州市住建局实名制管理平台互联互通, 可自动将人员基本信息上传, 实现人员自动考核、 考勤管理以及工资发放监管。
指挥部在每个工点设置多媒体宣教室, 通过可视化交底、 隐患辨识答题闯关、 二维码扫描等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和交底。统一设置8个体验式安全教育基地, 其中, 11号线开馆以来,共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286批次, 管理人员及参建员工合计参培9472人批次。在VR体验馆, 作业人员可通过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工艺工法进行查询,结合BIM、VR等技术进行模拟操作, 目前共组织6320余人次参与培训, 提升了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促进了员工规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