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哈尔滨站。瓮雪冬摄
老哈尔滨站。资料
“会议期间, 我们现场观摩了哈尔滨站, 听取了有关单位介绍, 深刻感受到了这座百年老站的新时代风貌。 ”“哈尔滨站唤醒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它已经跻身一流高铁站房行列。 ”
7月8日至9日, 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工电部主办的铁路客站精品工程现场会在中铁建工承建的哈尔滨站召开。中铁建工以 《深化引领 持续升级 打造新时代更高质量更富情感的铁路客站精品》 为题, 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哈尔滨站建设经验和做法。来自建设、 设计、 施工、 监理等36家单位的300余名参会人员对哈尔滨站赞不绝口。
百年老站 今又归来
哈尔滨站始建于1899年10月, 是原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 (中东铁路前身) 的中心枢纽站。其由 “秦家岗站” 发展而来, 让哈尔滨从松花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繁华都市。它先后经历5次扩建改造, 每次换装都见证了哈尔滨市以及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第一代哈尔滨站由俄国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 其深受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影响, 使哈尔滨站成了 “东方小巴黎” 耀眼的明珠。由于运输任务日渐繁重, 哈尔滨站在第二次改扩建中拆除了具有独特风情的老站房。
最新的一次改造工程于2016年动工, 在原址上拆除重建, 总建筑面积达16.5万平方米, 使哈尔滨站成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火车站。
哈尔滨站由于特有的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 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建筑风格, 具有米黄、 灰白、 淡绿为基本色的城市色彩体系特征。中铁建工对接设计总体新意图, 优化方案设计, 通过文献查阅、 民间走访、实地考察,确立了“再现欧式建筑经典,找寻百年城市记忆,回归自然简约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总体思路,会同参建各方,共同探讨研究,先后修改完善细节方案67次,选定站名、字体、字数、 颜色、 欧式钟表、 拱券石图案等, 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使哈尔滨站与周边建筑群相互融合、 浑然一体、 协调共生。
中铁建工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学专家、 教授参与 “把脉会诊” 深化设计方案、 核心元素应用及效果图等, 助力了深化设计出效果、 不走样。特别是在建筑主色调选择中, 他们通过色卡比选、 颜色试配、 样板施作等措施, 锁定色彩的红绿蓝颜色值和材质, 确保了设计意图零误差还原。
2018年12月25日, 随着哈牡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经过两年多时间精雕细琢的新哈尔滨站正式亮相。它浪漫飘逸又似曾相识的建筑风格, 让无数匆忙的旅客驻足、 让怀旧的当地居民惊喜, 人们感叹道: 百年前的哈尔滨站又回来了!
精雕细琢 灵感频出
贯彻落实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 “畅通融合、 绿色温馨、 经济艺术、 智能便捷” 指导方针,持续深入开展精品工程创建活动; 建设 “回归自然简约的新艺术运动风格” 的哈尔滨站, 这些要求让百 “站” 百胜的中铁建工又面临全新的挑战。
对材料颜色、 质感、 特性的比选是风格还原成败的关键。在站房外墙石材选择上, 项目团队围绕黄色的基调, 经过实地考察, 初步确定将湖北黄金麻作为主石材, 同时要求原料要控制在矿源顶部以下200米至300米处。为了实现石材密度、 色差、 光泽度的和谐统一, 中铁建工人员多次带着一大块石材样板, 远赴原产地仔细比选。黄金麻质地较软, 在长途跋涉中容易受损。项目部管理人员余桃在飞赴矿区的时候, 总会用棉布将样板石材细致地包裹一层又一层, 每次经过安检口时都成了其他旅客眼中的 “怪人” 。正是这样的 “怪人” , 靠着比别人多一分的执着, 看出了连智能电子设备都无法识别的色差。
传统的方法, 站房外墙的观感主要通过电脑三维模型来演示, 哈尔滨站也要这样吗?项目经理陈会品心里打鼓, 显示屏那么小, 能展现实物全部效果吗?项目旁的一个房地产楼盘不经意间出现在陈会品的视“, 楼盘上的大幅广告甚是惹眼。“制作一比一广告布挂到站房外, 模拟实物看效果! ” 一个奇思妙想诞生了。大眼睛玻璃蘑菇窗、 拱券石装饰造型、 挂钟等, 都喷绘在巨幅广告布上被悬挂起来。“拱券石的位置再高一点”“哈尔滨站的字体和新艺术运动风格不符” ……对着一比一的模拟外墙, 工程师们铆足了劲 “鸡蛋里挑骨头” , 最终实现了理想的效果。
项目总工程师瓮雪冬休息时喜欢在大街小巷转悠, 寻访哈尔滨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经典元素。南站房外墙运用了圆弧造型的玻璃窗,但细节却迟迟无法拍板。雨后天晴的一天傍晚, 当瓮雪冬来到索菲亚教堂时, 玫瑰纹样突然似天启般给了他灵感。玫瑰窗、“索菲亚绿” 等元素被运用到哈尔滨站的建设中。
一点一滴, 哈尔滨的历史和文脉成为新站房拔节生长的土壤。老火站的历史成为暖气片上穿孔铝板喷绘; 欧式铁艺栏杆上采用市花丁香花纹……这些元素的运用, 充分体现了中铁建工人对哈尔滨城市以及新站建设地融入与热爱。这份精雕细琢在观摩活动中得到了国家铁路集团的肯定— “哈尔滨站的暖气铝板喷绘、 铁艺栏杆和电梯铁艺、 钢结构雨棚都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彼此呼应的创新细节决定了客站建设的成败, 很好地体现了 ‘经济艺术’的建设理念, 要大力推广开去。 ”
历史记忆 现代技术
新哈尔滨站既体现了城市历史记忆, 更体现了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服务理念。
在高架站房钢结构吊装过程中, 项目团队应用三维扫描技术扫描预拼装完成的屋面钢结构, 检查与设计的误差情况, 在计算模型中分析, 即时修正调整吊装关键节点坐标位置,保证了安全、 精准吊装。
为了实现欧式建筑的拱顶效果, 混凝土模板由直线改为曲线。这让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 往往顶部还没有浇满, 底部就已经溢出。遇到问题, 工程部部长梁腾却不见焦虑。“60年前, 老一辈中铁建工人在建设北京站的过程中, 就遇到了双曲面薄壳屋顶用混凝土整体浇筑难题, 当时技术条件落后、 设施设备简陋, 他们靠着人拉肩扛、 手工绘图计算都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还有什么理由被难倒呢? ” 在BIM技术和精准测量仪器的辅助下, 梁腾将梁底次龙骨改为平放, 同时用密集的铁丝网调节混凝土不均问题, 顺利解决了问题。在外墙的装修装饰过程中, 项目BIM小组建立外立面BIM族库, 导出石材编码排版图, 解决了845种不同规格尺寸石材量测、 精准下料难题, 为完美实现外立面多造型、 空间对缝奠定基础。
哈尔滨站是一座古典风格的铁路站房, 更是一座现代化的铁路站房。宽敞明亮、 舒适便捷, 以及智能厕显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服务设施为旅客带来了更美好的出行体验。同时, 针对哈尔滨冬夏温差高达60度, 钢结构易变形的情况, 项目团队布设应用了站房 “健康监测”系统, 为哈尔滨站运营提供24小时 “心电图” ,打造了智慧健康站房。
百年老站, 新颜如歌。历经5次改造的哈尔滨站已成为北方冰城耀眼的明珠。其以浪漫艺术的建筑风格实现了跨越百年的对话, 见证了城市和中国铁路事业的变迁。而中铁建工, 也将继续坚守 “畅通融合、 绿色温馨、 经济艺术、 智能便捷” 建设理念, 迈向新征程, 全力打造一个又一个集功能性、 艺术性、 人文性、 生态性为一体的精品客站, 为 “交通强国” 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