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0日
“一带一路”上的“小星星”
—记中铁二院俄罗斯莫喀高铁项目部译员牟星
文章字数:1,035
  到今年6月, 俄语译员牟星工作正满5年。2014年6月, 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入职中铁二院, 加入俄罗斯莫喀高铁项目筹备组。虽然年轻, 但如今她也算是莫喀高铁项目部的 “老人” 了。
  5年间, 莫喀高铁项目经历了从最初的预可行性研究、 组织投标、 编制初步设计文件, 到配合俄罗斯国家鉴定委员会开展勘察设计审查等重要阶段, 而牟星也已不再有初出茅庐时的青涩懵懂, 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迎接各种挑战。
  “刚入职的那段时间, 我对铁路工程专业术语不了解, 与俄方专家交流时, 在会场翻译出来的内容常常答非所问, 越急越慌, 频繁出错。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我在设计人员的帮助下, 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一边研究如何提高翻译质量。 ” 从那个时候开始, 牟星逐渐培养出对铁路工程的兴趣。“译员的工作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沟通, 拉近的是人与人心灵的距离。高铁的建设,解决的是两地贸易和资源的流动, 实现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所以我的专业和事业与 ‘一带一路’ 是一致的。 ”牟星说。
  当然, 频繁出差、 国内外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对她来说也是一大挑战。2015年元旦过后的一天, 临近下班时, 牟星接到飞赴圣彼得堡参加第二天召开的联合体分工谈判会议的通知。算上5个小时的时差, 距离开会时间不足20个小时。牟星一行航行超过17个小时, 辗转4地, 终于赶在当地时间10点前坐进列宁格勒设计院的会议室里。这种 “飞人” 般的行程, 成为牟星此后近5年的工作常态。这年的除夕, 牟星和同事们是在列宁格勒设计院谈判桌上度过的。当天谈判结束时, 已是国内正月初一的凌晨一点多。收拾完参会材料, 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后, 饥肠辘辘的牟星与同事们一起到附近的一家中餐馆, 吃了一顿俄式四川火锅, 算是过年了。这是牟星第一次在国外过年。
  莫喀高铁是中国高铁 “走出去” 的标杆项目, 而无砟轨道技术是中国高铁在俄罗斯落地生根的 “王牌” 利器。作为轨道专业的首席译员, 牟星肩负的责任重大。轨道设计团队根据中国无砟轨道设计经验, 结合俄罗斯1520毫米宽轨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研发出了符合俄罗斯实际的CRTSⅢRUS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牟星作为轨道团队的一员,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 业主单位等沟通协调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4月25日, 在第二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分论坛上, 中国中铁负责人向俄罗斯方颁布了由中铁二院主编的 《俄汉铁路综合词典》 。这部词典编辑制作历时2年。在现场的牟星看到自己参与译制的词典亮相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论坛上, 心情格外激动。她说, 感觉自己就像 “一带一路” 上的一颗小星星, 虽然不是很耀眼, 却也绽放了自己的光芒。 韩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