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5时,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驻地响起紧急集结号, 43名队员不到10分钟时间完成了队伍和设备的集结, 迅速出发。这是他们为检验人员设备快速反应、 协同作战、 装备携行能力情况, 举行的又一次紧急集结拉动演练。
“救援现场困难多”
我国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形地貌, 溶洞多、 瓦斯含量大、 地下水储量大, 地下结构极不稳定。按照国家应急救援中心职责划分,中铁五局贵阳队就承担着这里的应急救援任务。
“没有救援任务的时候, 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强训练。 ” 今年35岁的救援队导坑中队中队长何春明算是救援队的老大哥了, 说起这些年在救援队的经历, 他很感慨:“发生危险时, 别人都是往外跑, 只有我们争分夺秒往里冲。 ”
2017年6月30日, 沪昆铁路贵州段贵定白岩脚隧道突发透水。救援队接到救援电话后, 信息中队队长魏旭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隧道里就像是水帘洞一样, 大水哗哗地往外涌, 人很难靠近。 ” 隧道的三处坍塌形成了一个水位深达3.5米的 “堰塞洞” , 一旦被冲垮, 将对抢修铁路的人员带来生命危险。救援队员分工协作, 一边监测, 一边对 “堰塞洞” 进行疏导, 经过 3 小小时, 成功疏通积水, 确保了铁路安全快速恢复通车。
2017年10月24日, 九绵高速公路四川省平武县白马隧道突发坍塌, 4人被困, 当地救援队多次救援均失败。中铁五局贵阳队距事发地有1000多公里, 20名队员带着设备日夜兼程赶到现场时, 已经过去了46个小时, 他们顾不上休息, 迅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救援现场情况复杂, 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钻机离救援点有 18 米, 距离太远。 ” 魏旭锴回忆道, 由于钻机钻杆在施救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 这就给正确计算钻机的施救角度带来了干扰因素。施救过程中, 钻杆在距离被困人员2米的时候停了下来, 生命通道里也听不到被困人员的任何回应。此时隧道里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 经过长时间施救, 救援队队员们的体能逐渐消耗, 又冷又困, 巨大的压力都向救援队员们袭来。
经过分析探讨, 救援队决定采用仰角转进救援, 以纠正钻杆下沉出现的偏差, 而这种方法, 国内没有才用过。钻机再次开动,钻机朝着被困人员上方转进, 最终救援成功, 3名被困人员生还。救援实施的大口径水平钻机仰角转进方法, 成为国内隧道救援的典型案例。
“救援成功就是幸福”
“坍塌、 透水、 瓦斯爆炸, 这些情况在隧道救援中都会遇到, 极易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对救援人员自身安全也存在威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训练, 才能在救援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 今年 35 岁的救援队导坑中队中队长何春明曾经当过8年侦察兵, 他兼任起救援队的日常体能、 军训总教官。
有一次长时间救援任务, 一名队员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救援现场。因此, 何春明对队员的训练极为严格。长跑、 力量及反应能力的训练, 是每天的必修课。
救援队不定期开展实战演练, 模拟真实隧道坍方场景, 从紧急集结、 装备车辆就位,到救援方案制定及现场操作等, 严控每个环节, 检验训练成果。
“在一次救援中, 我们比计划提前10分钟完成救援, 大家刚刚离开救援点, 身后一阵巨响, 发生了二次坍塌, 如果晚几分钟, 后果不堪设想。 ” 说起那次救援, 何春明觉得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正是如此, 救援队一直强调训练有素、 科学施救、 快速处置、 既全力争夺黄金救援时间, 也尽量避免队员们受到伤害。
近几年, 救援队逐步配置了侦检、 测量、个体防护、 救生钻机、 救援车辆、 破拆与支护等救援设备, 价值超8000余万元, 实现了从靠人力救援逐渐到机械化、 信息化救援, 在贵州、 云南、 四川、 重庆、 广西等地区实施了9次救援任务, 救出人员11名。
救援队队长姜春前在回顾救援工作时说:“把人活着救出来的时候就是人生最高兴的时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 蒋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