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8日
为了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中铁建工第16次远征南极纪实
文章字数:1,290
  3月12日, 参与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的中铁建工建设分队, 抵达上海港。
  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看到前来迎接的亲人, 队员们激动万分, 也恋恋不舍地与 “雪龙号” 留影道别。
  凯旋归来, 分队党支部书记郭兆伦向亲人报告: 2018年11月2日, 中铁建工建设分队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搭乘 “雪龙号” 离港。面对习总书记称为 “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 大家的共同信念是,“此去南极, 一定要干出点样子来! ” 现在, 中山站维修建设、 罗斯海新站维护等任务,胜利完成, 随队归国。此行往返历时131天, 行程3万多海里……   

卸货攻坚

  2018年11月29日,“雪龙号” 进入南极圈。30日,“雪龙号” 抵达中山站陆缘冰区。由于冰层过于坚固密集,“雪龙号” 在距离中山站44公里的时候无法前行。“雪龙号” 的停滞, 意味着一场超长距离运输展开。
  达44公里超长距离卸货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第一次。坚固的冰层和密集的冰山, 是卸货艰难的主要原因。
  最初, 最棘手的是需要修一条运输道路。密布的乱冰区, 对修路的队员是个巨大的挑战。有些地方机械不能展开作业, 只能人工使用洋镐、 铁锹一块一块的凿冰。“我是一名党员, 必须要比其他人干得更出色, 决不在我们手上耽误一分钟。 ” 郭兆伦经常这样说, 也鼓舞了大家。经过艰难地开拓, 海冰运输路全线打通。
  中铁建工18名队员积极协助考察队转运物资。他们全天候轮班作业, 人均日工作时长达18个小时, 也创造了在吊车里48小时连续作业的纪录。
  12月15日, 经过15天的艰苦作战,中铁建工建设分队取得南极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攻坚战的胜利, 卸货量共计超过1600吨, 为第35次南极中山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内陆队远征昆仑站提供了有力保障。

维修中山站

   新建内陆维修车库的基础所在地质全部是碎石、 淤泥和冰形成的永久冻土,比石头还硬。考察队提前将张建派往中山站开展积雪清理和冻土开挖。经过1个月的作业, 基础只向下挖了1米深。
  2018年12月15日, 刚刚完成卸货任务的中铁建工队员又投入中山站的全面建设中。队员们分析情况, 借鉴以往在南极施工的经验, 提出采用 “独立基础+连系梁” 的结构形式替代 “基础锚固到基层岩石” 的方案, 并立即与国内设计单位协商。在多次沟通下, 方案通过变更,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冻土开挖工程量。
  今年1月17日, 经过一周的奋战, 队员们完成了测高仪的安装工作。随后,一场 “人拉肩扛” 的修建工作就此展开……
  1月19日, 南极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所有部署。“雪龙船” 在阿蒙森海执行任务时触碰冰山, 船舶受损, 考察队行程调整, 撤离的最后日期定在2月13日。施工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建设分队立即调整施工计划, 停止了部分施工, 全力保障旧停机坪改造、 车库外墙板和屋面板安装, 确保建筑结构顺利过冬。
  多年的使用使旧停机坪出现多处坑洼, 严重影响直升机起落。“必须赶在二次卸货前完成, 保证直升机安全起降。 ”队员们定下目标, 投入奋战。2月1日,停机坪、 维修车库正式投入使用。
  他们还完成了罗斯海新站电力设备维护、 海水淡化管道安装等任务, 为站区送上电, 并结束了科考队员用冰雪做饭刷碗的历史。
  “中山站, 明年见; 罗斯海, 明年见! ”2月13日, 中铁建工南极科考队员在庄严的国歌声中, 向中山站告别, 登上 “雪龙号” 返航。刘威 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