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6日
青春放歌在高原
文章字数:1,442
  在青藏高原, 蓝天白云下,人们最为常见的是那一只只振翅高飞的高原雄鹰。中铁五局一公司拉林铁路项目部青年干部杨曾恰如雄鹰, 在雪域铁路建设中逐渐羽翼丰满、 崭露头角。 
  “好好干, 做个有出息的人! ” 2007年, 杨曾从中南大学毕业, 带着父亲的叮嘱来到中铁五局一公司, 之后一直扎根施工一线, 一干就是11年。先后参加了武广客专、 厦蓉高速、 蒙河铁路以及拉林铁路等重点工程施工建设。如今他成长为一公司拉林铁路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荣誉背后没有传奇, 是11年一直扎根项目, 一步一个脚印; 是11年一直默默付出, 筑路青春无悔;是11年一直奉献坚守, 责任与使命在肩。
  2014年11月, 一纸调令让杨曾到海拔3600米的青藏高原参建拉林铁路。当时他的孩子才出生5天, 那时看着怀中的孩子,看着还躺在医院身子虚弱的妻子, 内心无比挣扎。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五局筑路人, 项目进场又有大量工作急需完成, 责任和使命在肩, 他再没有任何迟疑,马上收拾包袱赶往拉林。
  刚上高原生活条件差、 缺氧, 项目技术人员又少, 工作又多, 他就只能白天上工地, 晚上熬夜编制文件, 经常不知不觉就到两三点, 几个月前站下来, 他瘦了近 20 斤, 视力下降了一百度。条件虽然艰苦, 但拉林项目所有人都铆足了劲、 无怨无悔,身在其中, 他感觉热血沸腾, 觉得这个高原项目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坚守下去, 干出成绩。
  拉林项目施工生产不断推进, 现场时刻需要人员值守。杨曾是值班最多的一个人。有时高原反应像大脑内有一台拧干机在工作, 让他彻夜难眠, 实在难以承受时, 才在工地医院弄点药, 然后继续工作, 从未因此请过病假或调休。常年在工地, 工地就成了第二个家, 但又怎能不想远方的那个家, 想家的时候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家人。有一次,他难得回家休息几天, 儿子问,“爸爸你怎么还不回你的家去? ”他奇怪地问儿子,“爸爸家在哪里? ” 儿子指着手机说:“不是在手机里吗? ” 那一刻他无语凝噎。
  2017年5月到长沙出差, 正值母亲60大寿。从高中开始快20年没陪母亲在一起过生日了,直到那一刻, 他才深深地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 他们也需要陪伴。他信誓旦旦地答应母亲回家陪她过生日, 可突然接到电话, 业主要来检查工作, 来不及解释, 他又匆匆飞上高原。给妈妈打电话道歉, 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说, 没关系、 工作要紧。
  既然家庭照顾得少, 那就要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一公司承建的拉林铁路项目, 地处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 其中桑珠岭隧道长达16公里多, 是公司建处60多年来独立承建的最长隧道,存在高岩温、 强岩爆等难题, 藏噶隧道存在冰水沉积层、 连续富水断裂带以及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 施工技术难度堪称世界级。但有挑战才有进步, 青春奋斗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两个字。
  他从没有将高原条件差、 缺氧作为松懈的借口, 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制定学习计划, 进行技术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白天工地现场跑, 晚上整理技术资料。工作多, 就将学习时间往后排,每天坚持学习, 经过努力准备,在拉林项目期间成功通过了一级建造师考试。同时不定期组织项目技术人员学习、 考试、 座谈, 把技术要点、 施工注意事项,包括生活经验, 事无巨细, 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11年来, 他也经常从大学同学群里得知有同学已从商腰缠万贯、 有同学已从政仕途前程似锦。对于与钢筋水泥为伴、 与群山大河为伍的他来说, 外面的世界诱惑确实很大。可他从来没有后悔和羡慕, 因为他坚信为祖国筑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每当看着自己参建过的一座座卧龙般的隧道贯通、 一座座飞虹般的桥梁合龙、 一条条交通要道通车时, 觉得这就是自己树立在人生成长路上的丰碑, 就是青春最好的见证。 路强 谭武军 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