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甘孜的海子山以其独特的风景令无数观光者仰慕,新建川藏铁路海子山隧道即将从这座大山的深处穿过。
在初步确定线路方案后,摆在中铁二院测绘突击队员面前的紧要任务是隧道顶的物探放线工作。
海子山隧道长约26公里,被列为第一批次稳定线路方案的重点隧道之一。海拔高、温度低、高原缺氧和无人区,是开展测绘工作的“拦路虎”。
经过充分的筹划和探路,11月14日清晨,中铁二院川藏线项目组8名突击队员乘车从巴塘驻地沿318国道行进,约90分钟后到达海子山脚下。车子不能再向前行驶,但这里距海子山隧道物探放线位置还有2.7公里直线距离。
海拔4220米,荒无人烟,寒风刺骨,温度零下15度左右。天空灰蒙蒙的,地上的积雪足以淹没鞋子。队员们背着仪器,带上干粮、饮用水和便携式氧气罐,向着陡坡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带着负重,在没有痕迹的高原雪地爬山,没走多远,大家就喘起粗气,心跳明显加快,汗水湿透衣裳。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但大家足足走了3个小时。在爬山过程中,一名员工发现了雪地上动物走过的脚印,连忙提醒大家时刻警惕,注意安全。
到了放线工点,海拔已经升到4700米左右。大家顾不上休息,开始架设基站仪器,校点检核,然后由杨秀尧和刘勇各带领1个放线小组,分两边放线钉里程标志木桩,开展测量。
放线工作没开始多久,杜小红脸色发青,感到恶心呕吐、脑袋发晕,出现典型的高原反应。身边的同事刘勇连忙上前搀扶,附近的邓方正、胡炳等人也迅速围了过去,有的把包里的氧气罐打开让他吸氧,有的递上热水让他喝。休息几分钟后,杜小红高原反应症状稍微转轻,邓方正、雷明学护送他回到停车处,并立刻驱车返回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巴塘驻地休息。
中午一点,队员们已经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大家席地而坐,拿出包里的饼干伴着冰冷的矿泉水充饥。为了多完成点放线任务,并早点下山,仅休息10多分钟后,大家就又继续起手头上的工作。
沿着线路中线往山上放线,海拔越来越高,积雪也越来越厚。大家的鞋子被湿透,双脚冰凉得快要失去知觉。在达到4820米时,大多数队员出现身体不适、太阳穴发胀等高原反应症状。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大家有序收拾仪器工具,撤离下山。
当天,项目组放线3.1公里。 余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