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1日
总书记称赞的建桥人
——中铁大桥局港珠澳大桥项目经理谭国顺二三事
文章字数:1,358
  “实在了不起!”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结束后,在听说建桥工龄已有47年,今年66岁的谭国顺参加过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多座跨海大桥的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握着这位港珠澳大桥施工中年纪最大的工程师的手称赞道。
  1971年,谭国顺来到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现中铁大桥局)工作。他说自己没细算过参建了多少大桥。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我国从北方到南方,从内陆到外海,甚至在国外,都留下了他的建桥足迹。从工人成长为专家、领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见证和代表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桥梁施工水平的进步。
  谭国顺常用略带河南口音的话对身边人说:不管业主是铁道部的,还是地方的,节约了,不都是国家的么,给企业赚点钱,给员工多发点,不是更好么?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谭国顺认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是最大的节约。既巧干,也苦干——以科学的方案、“铁军”的作风提高效率。
  1985年,在新荷铁路长东黄河大桥建设中,谭国顺认真研究新型旋转钻机,琢磨出一套高效的施工工艺,促进了他所在的五桥处一队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其他几个工程队。这次实践,使谭国顺初步形成了机械化等“快速施工法”理念。1997年,谭国顺在指挥新荷线增建二线长东黄河大桥施工时,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序,首次提出了“模板脚手架一体化,钢筋模外预绑扎”的施工方法,用1年半时间,提前2年完成了长达13.28公里,当时被称为“亚洲最长单线铁路桥”的施工。那时,当地百姓看到要修桥,跑到桥头盖房准备开理发店、小卖铺等,可小屋还没有封顶,大桥主体工程已完工,大批施工队伍开始撤退了,一时传为美谈。1999年,在秦沈线,他提出冬季枯水季节水库中筑岛施工的方案,节约钢栈桥两公里、钢平台83个,节约资金约6000万元,用半年完成了设计工期约两年时间的绕阳河特大桥下部工程的建设。在港珠澳大桥,谭国顺说:“打下第一根钻孔桩、架设第一片梁……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几乎所有的第一次都是我们实现的。”
  目前,谭国顺的许多施工理念,在我国桥梁界被广泛推广、运用。在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他思考研究“强潮海域大体积箱梁整体预制、运输和架设技术”。这一成果后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谭国顺介绍他的理念时说:“以前建桥大部分在高空、水上,现场露天作业,现在把建桥过程变成工厂化,由高空变成低空,由野外变成工厂,由露天变成车间,切实地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中国建筑业的形象。”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他的建桥理念被进一步运用和发展,如机械化施工、装配式施工等。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桥梁机械化施工和装备水平得到进步。目前,中铁大桥局打造了一支包括“小天鹅”号2500吨(现在改造为2900吨)、“天一号”3000吨(现已改造为3600吨)运架一体船和“大桥海天”系列混凝土工作船在内的桥梁施工“海上舰队”。
  跟着谭国顺干活的员工都很信服他。他心中总装着一线员工。他常说:思想工作不光是书记的事,行政管理人员一样要做,有时更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很多时候他是“身体力行”感动着员工。他有一边脸上一直有些麻木,是由于在内蒙古冬天带领员工干活时冻伤了神经;他提出坚决不能让员工“晴天趟积水,雨天一身泥”,在工地设计时就完善给排水系统,为员工打造“花园式”工地;在台风中,他带领管理人员顶着暴风雨为龙门吊加系缆风绳…… 乔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