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国企员工子弟来说,“大院”是一个和童年美好记忆紧密相连的处所。二十年前,中铁四局四公司大院门口有一株越长越歪的松柏,大院的外面是坑坑洼洼的“张洼路”。而我,就出生在这个大院里。
小时候,大院里能供小孩玩乐的去处和设施极少,托儿所和一堆堆的沙子,就是大院孩子们的游乐场。在托儿所里学知识,玩大象滑梯,用沙子玩过家家。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堆堆沙子,玩累了,再去爷爷家吃饭。
爷爷在1963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华北铁路工程局,在东北参与铁路建设,一辈子都在修建铁路。他常说:“你现在可是幸福啊,比你爸爸那会幸福的不是一星半点,你爸爸小时候就在这个大院里,住的土坯房子,油毛毡的顶,一下雨到处漏,冬天不暖夏天不凉。”
平日里,我经常会问爷爷,“爸爸在哪?”得到的回答总是“爸爸在南京”“爸爸在海南”“爸爸在上海”,好不容易知道爸爸在合肥了,却也总不见回家。只听爷爷说:“爸爸忙。”
每年的春节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到了大院里,大院里的树与树之间都会挂上大红灯笼,处处充溢着阖家团圆的新春幸福氛围,院里那颗歪脖子松柏也在礼花的映衬下格外好看。除了每年春节,大院里最热闹的一年是1999年10月1日的晚上。大院里举办国庆文艺表演,歌舞、小品、相声轮番登场,台上的人认真表演,台下的人欢声笑语。现在想来,这些都算是大院的“文化盛宴”了。
进入新世纪,大院的变化日新月异。有了新的篮球场,有了跷跷板,有了小亭子、小花园,新楼房,还有了停车场。原来大院旁边只有一个黄色的四层小楼,后来也有了崭新的办公楼。不变的,只有院里的旗杆和门口的歪脖子松柏,还有每年过年时候挂起的红灯笼。
时光飞逝,工作后我选择了和爷爷、爸爸相同的职业,才慢慢了解到建设者的艰辛和不易。每每坐着高铁享受着高速便捷时,也不禁为自己是一个铁路建设者而骄傲。
二十年过去,大院门口松柏已然不见,企业第三代科研大厦巍然而立。如今,“铁二代”“铁三代”做了大院新一代的主人。他们传承着父辈们的初心,以铸造高质量工程为担当,阔步走在新时代铁路建设征途上。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