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8日
甘做扶贫路上的甘做扶贫路上的“开荒牛”
——记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唐亮
文章字数:1,622
  看着如今交圭村稻田里稻丰鱼肥,一家家贫困户相继摘掉“贫困帽”,作为派驻挂职该村第一书记的唐亮感到特别自豪。就在几年前,这个偏居西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村,道路泥泞、产业为零,百姓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困境。
  2016年3月,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指引下,时任中铁五局建筑公司组织部副部长的唐亮被选派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交圭村任第一书记。两年中,他扎根村庄,带领交圭村村民一起共商脱贫之策、谋求致富之路,让这个贵州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彻底大变样,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今年7月,唐亮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亮出身份打根基

  “唐书记,来家里喝碗水吧。”
  驻村三个月,“第一书记”唐亮已将交圭村的村情村貌、贫困户家庭情况、低保户家庭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党员发展情况等摸了个“门儿清”,并且成了村里的“大红人”,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热情问好。
  一个雷锋包、一枚党徽、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把手电筒是唐亮随身法宝。为摸清交圭村基本情况,他总是不停地记、不停地问、不停地思考,与村民在家中、田埂间、辣椒地面对面的谈话、拉家常,切实了解村民诉求。他牵头建立了驻村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报告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勤考绩制度以及村支“两委”自身建设制度等,完成了贫困户审核及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并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档案和“1+10+10”精准扶贫台账。
  驻村期间,唐亮共走访交圭村6个村民组,涉及261户428人,其中低保户34户、贫困户108户、种养殖大户3户,留守儿童11人、空巢老人6人、孤残人员10人、创业带富能人5人,详细的数据为镇党委镇政府和交圭村开展脱贫攻坚决策提供了必要依据。 

因地制宜创局面

  “共产党员就应该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担当作为。”作为第一书记,唐亮始终牢记党组织的嘱托,肩负起为交圭村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上任以来,唐亮在交圭村不定期开办扶贫夜校,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为广大村民解疑释惑。立足于量体裁衣、因户施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唐亮根据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让短期成效快的产业逐步带动成效慢的产业,使村民收入稳步提升。
  唐亮利用交圭村水资源较好,适合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优势,一方面扩大稻田养鱼规模,以稻田两用的方式实现多元增收。另一方面,调动村民积极性开辟了10亩洋葱、100亩花菜、200亩辣椒、75亩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同时将发展农家乐与乡村体验游有机衔接起来,有效营造了农户在家创业、在家就业的良好环境,为交圭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创了全新局面。

精耕细作重成效

  两年来,交圭村贫困户学生获得扶持覆盖率100%,全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100%,贫困户参合率100%,大病救助率100%和“五户联保”“双阳行动”工作100%;建成通村水泥路7.7公里,通组道路及人行道步道0.95公里,修建复饮用水池1个、水渠260米,解决了132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确保交圭村按时出列,贫困户如期脱贫,唐亮通过组织阳光扶贫、基建扶贫、产业扶贫,采取“支部+技术能人+农户”的运作模式,认真抓好“三转”“三带”“十户一体”“强村带弱村”等抱团发展工作,交出了一组漂亮的扶贫成绩单。
  扶贫不光要“输血”,更要“造血”。交圭村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硒锌米种植、休闲农家乐、稻田养鱼等产业,现已发展稻田养鱼基地40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108户383人,并辐射带动天星桥、羊甲、金瓜洞、高要等村发展稻田养鱼1100余亩。据初步统计,2017年稻田养鱼产业在原稻谷基础上,每户贫困户每亩稻田增加500-900元。2017年11月18日,交圭村举办了首届“苗鱼节”活动,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省、州、县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使交圭村“生态稻花鱼”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蛮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唐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扶贫路上的“开荒牛”精神,始终践行“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和村民一起为交圭村开辟出通往幸福生活的坦途。 倪建平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