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中祥
近日,收到一份基层单位的整改报告,先是欣喜,觉得效率颇高,再一思付,又觉不妥,通知刚下发没两天,怎么就形成了那么完整的材料,而且还形成了很多条成功经验和认识体会。细问,才知道他们在开完动员部署会就安排办公室动手写材料了,是典型的材料先行。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材料是反映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安排部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一个单位工作业绩的有效形式。客观上讲,材料应当在工作落实之后产生,是对具体落实情况的客观概括和提炼归纳。然而,有些基层单位对材料的认识有时候出现了偏差,不是精耕细作抓落实,而是挖空心思编材料,一门心思在材料上“绣花”。一项工作刚开始干,经验总结、表格数据、认识体会、先进典型就出炉了,让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让材料“架空”了落实、代替了落实。
材料先行的危害不可小觑。材料是面子,执行才是里子,只有抓实了里子,才能撑起精美的面子。如果不能卷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为企业完成好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苦干实干,给员工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而是“造材料”“补材料”,搞“唯材料论”,材料的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只能是自吹自擂,终究会变成“假大空”,沦为员工群众口中的笑柄,对企业发展有百弊而无一利。
解决材料先行的弊端,首先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以真抓实干赢得人心,坚决摈弃材料政绩、纸上功夫,防止新的形式主义把关。其次要改进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坐在机关评基层,只凭材料论实绩,而是要深入一线、直达现场,及时督促抓推动,倒逼工作抓落实,善于用员工群众口碑、企业经营发展质量来考评工作业绩和干部能力。再次,要改变“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维,把员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工作是否真正落实落细、抓常抓长作为重要标准,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有前途、有地位,材料报告才能回归其应有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