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9日
一溪风月
文章字数:929

□ 廖飞 中铁八局建筑公司

  在中国古代,“月”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之物,而每逢中秋佳节,更是永恒的主题。月光所散发出的清美,值得细细品味。
  初中三年级有一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不足百字,记得文末有一道课后思考题,说“为何前人认为这篇文章虽短却充满了禅意?”当时对于所谓“禅意”二字完全是懵懵懂懂的神秘感,只知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确实是美丽的句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然后对照一些课后解析,也便人云亦云: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生活片断,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标准答案现在想来,作为应付也算是面面俱到的。按照那时的理解,被贬自然会苦闷,而苏轼的标签当然是乐观旷达。但就此而对这篇千古传诵名篇作了总结,现在想来实在有点唐突。月亮的意象,高高悬挂在中国古诗坛的天空,人间种种常见之物,在月亮宁静而妩媚的光芒下,也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哪怕是在破山僧舍里,月色下的种种都幽华可爱,而白天一看,杂乱纷纷,不过瓦石布地而已。
  可惜在都市的霓虹和雾霾下已经见不到清辉朗月了。而对李后主来说,不要说霓虹,哪怕是烛光,在月夜里他都觉得碍眼。在一场盛大的宫廷歌舞中,他看到年轻的宫娥美丽而富于光泽的肌肤,陶醉在动人的霓裳羽衣曲里,余香袅袅飘在晚风中。待到舞会散场,人已微醺的时候,他吩咐“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后主信马由缰地踏在没有烛光的清辉朗月的宫廷石板路上。
  再想想《记承天寺夜游》便觉得妙不可言。月色入户,不能成眠,联系到后文的空灵,便知道不能成眠不是因为忧愁,而是想做美的分享。他一路上都浸在溶溶月色的恬然自知里,但路上的风光不着一字。见到了怀民,聊了些什么呢?这也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同样未眠的挚友怀民在一起看到的月色,才会有独特的感受。因此在一片月色溶溶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他心中浓墨重彩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正如山水画里的留白和书法里的虚实相生,在此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时,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才是最好的语言。
  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把无数人带入元丰年间黄州城外的一溪风月。在戊戌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愿我们都有清月可赏,有相知可伴。